白马古道是边关重地,仅有堡寨难担此任,白马关堡向南约5里还建有营城,驻有重兵。正如朱棣皇帝所料,来自北方的威胁不断增加,后来的继位者,自弘治年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几代皇帝不断修筑长城。尤其嘉靖年间北方鞑靼强大后,俺答军多次在这一带侵扰,京城北部遭到重创,自此以后的皇帝又在重要的位置不断修筑城堡,有的扩大增高,成为营城。
此地属于石塘路管辖,营城不能像路城那样开三四个城门,又比只开一门的堡寨地位高。城设西、南二门,军事长官是守备,带兵统管,职位不低。重点防御白马关口,还要负责“边城一百五十五里”的防卫。这些长城是“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空心敌台三十六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防御偌大范围,设施完备。
此地处于白马关河一侧,四面环山。这个位置建造白马关营城,有防御纵深,适合指挥官在此驻扎。北面和南面有大片可耕种的农田,可以军屯,战时打仗,平时耕种,解决守城官兵的口粮。那么大的防御范围,要有兵力储备。边关若有战事,指挥官会根据战场变化,从营城调配兵力,补充人马。
营城依山傍水,并非正向,略偏向东,面积颇大,南北两边长约千米,东西两边长约300多米,梯形,北墙略长。城北面无门,城墙上建有真武庙。北墙西北角下面存有五六层条石,约有六七十米长,其余已经难见形状。城墙已平,为上山小路,行走约300米,来到城的东北角,残墙下立有长城文保碑,上书:下营城堡,旁侧碑文介绍,墙角处建有角楼。如今残墙已少得可怜。
向山坡上看,还有墙体残迹,一直延续到山顶,约300米长,还存有角楼的残迹。这就有了特殊,已经是城的东北角,怎么向东还有那么长的城墙?原来墙体东侧还有一道城墙,连向营城中部,形成三角形,与城相依,这样建筑极为少见。古人想得周全,连到山顶的墙起到阻挡作用,顶部建起角楼,登高望远,观测敌情。围绕起偌大三角地带,又是坡地,正可驯养战马。千米长的城墙迎向山坡,难免遭到山洪,要有防范措施,斜墙应会起到减缓冲击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1下营城南门处。
2下营村民居。
绕道西街,走到城南,南墙存有十几米长,高约4米不等。墻对面为一户人家,形成过道,墙体得以存留。此处正是城堡南门,登上南墙四望,四面青山环抱,城内房屋连成一片,古迹已经不能看到。虽然营城只开两门,却把面积建得如此之大,可见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文物消泯,何处寻觅。于南门处,遇到几位老人,在他们的记忆里,古城大致尚存,城东南角上有角楼,小时到上面玩过,城西门还在。对着南门与西门,形成东西、南北的主街,主街十字口向南建有钟鼓楼。那时楼体已无,基座犹存,约有20多米见方,10多米高,下有门洞,开向南北,供行人往来。钟鼓楼的建造也是营城规模所在,偌大城堡,发生险情,于城堡高处鸣钟击鼓,声响传遍全城。城内有衙门,在城的西北角。城内大小胡同有20多条,有东仓、小铺、鼓楼根等胡同名称。城里城外曾有真武庙、火神庙、马王庙、老爷庙、娘娘庙、阎王庙、龙王庙等十几座寺庙。西门外有井,供人们饮用。20世纪70年代初,修城边公路,城门城墙古建被拆下做建材。“文革”前后,城堡逐渐拆为现状。
白马关口、白马关堡、白马关营城,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称为“营”,是为屯兵,称为“下”,是与关口的白马关堡而言,上下结合,形成白马古道的防御。通往丰宁的大道,自然要驻重兵。下营城堡今称下营村,依旧是周边的中心,下辖7个自然村,包括下营、井坑地、牛郎峪、响水峪、东苍峪、杏树沟门、南石片,500多户,1000多口人。下营自然村最大,有180户,380口人。
白马古道旁建有许多城堡,有些自然村便是当年的关口堡寨,如白马关、响水峪关等,且都是永乐年间建造。从地图上看,白马关与古北口均处于北方的凸前部位,又是关口要道,为游牧民族的攻击部位。万历年间,北方朵颜率部曾袭击了白马关及高家堡。幸好明军防御有方,击败了朵颜的进攻。
3堡子根民居。
高家堡,就在下营村向南约10里,现在称为高庄子村,是西白莲峪村下辖的自然村,有二三十户,六七十口人。村里老人说,村子以前叫高家庄,这就与高家堡相合。高家堡距西白莲峪关口很近,仅1里多远,堡门前有长城文保碑,上书高庄子城堡。清代称高家堡,至民国时称高家庄堡。白莲峪关口过去称白崖峪口。村名多有变化。城堡建在坡地上,东西长,南北短,略呈长方,存有四墙,均已残破。南城墙存留较多,有六七十米长,五六米高,大块毛石垒砌,西南角还在。城堡只开一南门,现已无存,于毛石中仅看到几块条石,建造简单。城堡内无民居,种满树木。村里老人说,城里以前是养马的地方。山上有一口风水井,现已填平。“文革”前后拆除了城堡。
白马关营城东北是响水峪关口,现在建成响水峪水库。关口下约1里,建有城堡。城堡建在山坡上,距下营村约4里。站在村边能看到半坡上的城堡北墙,几十米长,约有三五米高不等。东墙残破,布满碎石,有几十米长。其他残迹便湮没在坡地树丛之中了。村子现称响水峪村,是下营村下辖的自然村,有168户,330口人。现在城堡南及墙外盖满农舍。进村在一条街上看到了一段东墙和一两米长的南墙,毛石垒砌。沿着东墙登上山坡,看到立有长城文保碑牌:堡子根城堡。村里老人说:城堡约有150米见方,城里以前住过养马的倌。城堡外面是耕地。后来城堡内曾住进了一户人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建水库、修公路,因用了城堡上的石块而拆残。
白马古道,山势险峻,关口众多,城堡密集,之间若想形成紧密联系,当时最有效的装备就是马匹,一旦发生战事,能快速反击。名将戚继光曾分析过这里的地形后指出:平原利车,近边利骑,边外利步。三者迭用,可以制胜。边关山口,多养战马就能应对突然来袭的不测。想象着当年风云突起、士兵出击、战马嘶鸣的紧急场面,动人心魄。不知是否因战马养得多,是那次与朵颜争战的取胜原因之一。总之快速反应,在历来的作战中都占有先机。
边关古道,地形复杂。明代在此地做过军事统领的高官杨选作过《白马关遇雨》,诗中有“崚嶒石径黑云遮,雹雨风驱阻使车”的描述,有在大雨之中听到两山间“乍听高原林堕叶”的声响,看到了河水“即看曲涧浪生花”的景象。同时也有对边关军人“将校空山未有家”的慨叹。
·下营是个大村。古城的面积也很大。残存的角楼在山坡顶上,若上去观看要小心坡陡路滑。
·这些城堡距白马古道都不远,一般也就几里地远,公交车若无站可以徒步。
·堡子根城堡距响水峪水库很近,可以去水库游览自然风光。
4高庄子东南墙角。
5高庄子村旁的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