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林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都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基础性却往往被学生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不是很高。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樣化和创新性,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实践进行了以下创新艺术探索:
一、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
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是指以适当的方法为载体,同时结合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创设一种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投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流程来看,情景教学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更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在于,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并能主动参与语文教学,体验学习方法。教师也能够真正意义上“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作为工具类学科本身就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和指导性。高中语文学科选用的很多教材内容都来自于古代或者近代,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理解学科知识。例如在“永远新的旧故事”一章中,我们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了学习和解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我们先创设了“我们去一个富贵亲戚家借住”的情境,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对林黛玉的忐忑不安与小心谨慎感同身受。然后,再对故事的背景——林黛玉少年丧母,性格细腻内向,贾府的豪奢以及时代背景下,贾府只是存在于母亲贾敏的讲述中等进行了分析,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了深入理解,当然也对曹公细致入微的描述拍案叫绝。
二、走进作家,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课本包括相关教学材料中都有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文学作品本身是比较私人化的情感抒发,和作者本身的经历、情感等有着明显的联系。但是文学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邂逅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人生,然后获得启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所以,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前,我们还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对作家的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增强自己的文学积累与体验。例如,我们在学习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要对海子短暂而惊艳的人生以及他的自杀行为进行分析。从表面看,这是一部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作品,但是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悲观情怀,通篇都是“从明天起”,而作者本人却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没有明天的人,这就给整部作品笼罩了一层悲观的意味。在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了解海子,感受他作品中的希望与无奈,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看到希望,哪怕迷茫时,也要记得还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一来,学生会对作者的经历唏嘘不已,也更能理解作品中表达的那份情感。
三、多媒体化,让学生喜闻乐见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多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趣味性的导入作用,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江南的冬景》之前,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江南冬景图片包括影像资料,最好配着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天目山的雨凇、雾凇、西湖的断桥残雪、江南古巷里在暖阳下摇着纺车的妇人、西溪湿地铺天盖地的洁白的芦花、灵隐寺里深红浅黄落了一地的枫叶……可以让学生先描述自己看到的美景,也可让学生畅想在这样的冬日美景中最适合做些什么(可让学生自由生发,比如散步,读诗,在窗前写一些文字,与朋友小聚……),以便与课文中的生活场景衔接。然后再学习和欣赏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之美,江南冬日的生活场景之美,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发现美,感悟美,不仅提升了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审美能力。
笔者曾任职的学校地处长江北岸,与江南的气候接近,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初冬。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笔者通过电子屏展示了在校园拍摄的《校园的冬景》,都是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叽叽喳喳讨论起来。课后顺势让学生写了同题文章,出彩的文章很多。孩子们在文章中写了:女生宿舍后的乌桕、结满小红果的火棘和南天竹、早晨综合楼后面偏僻的路上的白雾、宿管阿姨边晒太阳边给她的小孙女织毛衣……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生能在平常中见风景,在单调中见情趣,就是这堂课的收获。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在这个过程中,新兴的教学手段无疑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不仅多了视听角度的感官刺激,还可以增加体验效果。如笔者这节课,在评讲作文时,预先制作了相应视频,让孩子配乐朗读佳作,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了再次激发。
四、造访自然,让学生学以致用
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有太多对自然最美好的呈现,这种语言的艺术美感在让学生感悟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学会表达自然之美。在“一花一世界”主题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呈现了别样的精致美感。为了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有条件的话不妨带领学生造访自然,品味自然。笔者曾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带领学生在晚自修时去荷塘边体会那清韵,体会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学生纷纷说自己天天经过的荷塘,居然可以这样描写,可以有这样的“比喻”,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在现代流行歌曲中,有一首妇孺皆知的《荷塘月色》,那动人的意境可以说和朱自清笔下的清韵一脉相承。那动人的荷花可以绽放在朱自清的笔端,也可以绽放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一方面学习文学大家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写同样的景物。高中学生本身就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样的主题式表达与写作,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将那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变成唯美的文字,和名家一起写景。这不是简简单单地换个环境读书,而是真真切切的体悟。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语言的魅力有时候会惊艳全场,语文的素养会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受益。因此,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堂准备得更加精彩,切实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一生的裨益。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艺术进行了探索,以期能构建更加有用、有效、有料 、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收获无限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