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12-02 11:29范亮亮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病理性椎体肿块

范亮亮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13 )

骨转移瘤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出现病理性骨折、肢体功能受限、疼痛剧烈等症状,甚至会出现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1]。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骨或肌肉骨骼系统及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因血液循环、或直接侵犯骨组织,而诱发继发性骨肿瘤[2]。骨转移瘤发病率高,仅低于肺、肝转移,发病率高达68%。大部分骨转移瘤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早期诊断缺乏有力的科学诊断依据。一直以来临床检查骨转移瘤时,X线为基本检查方法,检查方便,视野开阔,但早期检查率较低。CT检查,通过窗口技术,能充分显示肿瘤骨质改变及软组织异常情况,对大多数骨转移瘤有较高诊断率[3]。笔者就通过本次研究,以我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X线、CT诊断,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65例,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认为恶性肿瘤;排除慢性心功能、肾功能衰竭患者;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6.71±5.86)岁;肺癌患者24例,乳腺癌患者16例,甲状腺癌患者13例,前列腺癌患者12例;患者病变处见病理性骨折,骨组织出现明显疼痛、压迫症状。

2 方法:X线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XIOM Aristos VX Plus数字X线片摄影机,根据不同部位,采取相应摄影条件,扫描骨转移瘤区域范围,扫描期间,若发现病变,立即扫描相邻的两个椎体部位,仔细观察及分析骨窗。(2)CT检查。采取日立公司生产的W450型CT机,层厚为5mm,层距为5mm,矩阵为128×128,扫描参数为120kV,110mAs。对患者行CT侧位或正位定位片,确定扫描部位,常规骨质扫描,若发现病变部位,扫描相邻2个椎体部位,行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

3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此次研究内相关数据。计数数据的检验,采取卡方(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2种检查方法骨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65例骨转移瘤患者经X线检查,骨破坏检出率53.85%(35/65),CT对骨破坏检出率100.00%(6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种检查方法骨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n,%)

5.2 骨破坏影像学诊断表现:(1)X线检查。16例溶骨型患者,多位于脊椎、肋骨及四肢近端,X线见骨质呈虫蚀状、小片状破坏,若骨溶解呈大范围影像表现,肿瘤边缘残留少部分小骨片,或肿瘤边缘骨松质、骨皮质消失,多见长管状骨、髋骨部位;在管状骨、髋骨、肋骨部位,呈蜂窝状溶骨型改变及膨胀性溶骨型改变;通常溶骨型多为病理性骨折,无骨痂形成;11例成骨型患者,X线呈高密度影,为结节状、棉团状、磨玻璃状。8例混合型患者,X线见骨破坏区为高密度、低密度影,边缘模糊。(2)CT检查。21例溶骨型患者,CT见骨质破坏呈多发斑片状、穿凿状、虫蚀状,边缘不规则,周围无硬化;16例成骨型患者,CT见高密度影,表现为结节状、棉团状及磨玻璃状;28例混合型患者,CT见骨破坏为高密度影及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5.3 软组织改变:65例骨转移瘤患者经CT、X线检查,28例患者骨转移部位见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位于肋骨肿块12例,椎体肿块8例,骨盆肿块3例,四肢长骨肿块2例,肩胛骨肿块2例,指骨肿块1例。

5.4 病理性骨折:本组65例骨转移瘤患者,8例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位于肱骨患者3例,髋臼患者2例,桡骨患者1例,肩胛骨患者1例,锁骨患者1例。

5.5 椎体转移瘤:本组65例骨转移瘤患者,椎体转移72个,其中多椎体受累41个,单椎体受累31个。胸椎31个,腰椎24个,骶椎10个,颈椎7个。较大病变者,完整椎体被累及,见象牙样致密影,无椎管狭窄及软组织肿块。

讨 论

1 骨转移瘤基本概述:骨转移瘤的发生,多是因身体骨骼系统以外的其他肿瘤,通过血液转移到骨骼,少数邻近骨骼病灶,会直接蔓延并侵犯至骨组织。当患者合并骨转移瘤后,会出现病理性骨折、肢体功能受限、疼痛严重及瘫痪等症状。一般骨转移瘤患者原发肿瘤多为肺癌及乳腺癌[4],本组65例患者骨转移瘤患者,原发肿瘤中肺癌患者24例,乳腺癌患者16例,甲状腺癌患者13例,前列腺癌患者12例,与上述研究相一致。一般骨转移瘤患者发生部位多位于脊柱、肋骨及骨盆,其原因多是因脊柱静脉系统连接四肢血管、胸腔、腹腔、盆腔的静脉丛,肺癌会转移至脊柱、肋骨,前列腺癌会转移至骨盆[5]。通常骨转移瘤患者病变处见病理性骨折,骨组织出现明显疼痛、压迫症状。本组65例骨转移瘤患者,8例患者见病理性骨折,椎体转移72个,其中41个为多椎体受累,31个单椎体受累。因此一般骨转移瘤患者肿瘤多会累及多个椎体,少数患者见病理性骨折,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应采取全方位检查,确定骨痛原因,及时发现病情,遏制病情进展。

2 骨转移瘤X线与CT诊断:目前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时,多采取X线、CT检查。X线为基本检查方法,操作方便,无创伤性,价格成本低,利于多数患者接受。一般X线检查骨转移瘤时,多见溶骨型破坏及成骨性破坏,而对骨转移瘤检出率高低,由局部骨盐沉积或丢失影响,使骨密度程度改变,当局部骨盐变化量超过30%-50%,骨脱钙区在1.5cm以上,或硬化区明显,X线片可清楚显示病灶[6]。本组65例骨转移瘤患者经X线检查,骨破坏检出率53.85%,8例混合型,11例成骨型,16例溶骨型,多是因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骨转移,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前列腺癌、膀胱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为成骨性破坏。椎体转移为胸椎、腰椎、颈椎及骶椎,多个椎体发病。X线见溶骨型若位于髋骨、长管状骨,骨质呈虫蚀状、小片状破坏,若骨溶解呈大范围影像表现,肿瘤边缘残留少部分小骨片,或肿瘤边缘骨松质、骨皮质消失;若位于管状骨、髋骨、肋骨,呈蜂窝状溶骨型改变及膨胀性溶骨型改变;通常溶骨型多为病理性骨折,无明显骨痂形成。成骨型患者经X线检查,骨破坏区呈高密度影,为结节状、棉团状、磨玻璃状。混合型患者经X线检查,骨破坏区为高密度、低密度影,边缘模糊。CT检查骨转移瘤时,与X线检查类似,分为混合型、溶骨型及成骨型。CT检查溶骨型,骨质破坏呈多发斑片状、穿凿状、虫蚀状,边缘不规则,周围无硬化;成骨型CT见高密度影,表现为结节状、棉团状及磨玻璃状;混合型患者CT见骨破坏为高密度影及低密度影,边界模糊。本组65例骨转移瘤患者,CT对骨破坏检出率100.00%,与X线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较X线相比,对骨转移瘤患者经CT检查,具较高的骨破坏检出率。一直以来,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诊断,外科手术活检或穿刺活检,依然是骨转移瘤诊断金标准[7]。但若患者已发生骨转移情况,行外科手术活检或穿刺活检,临床检查不够现实。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通过X线或CT检查,发现骨质改变情况,能判定患者是否合并为骨转移瘤。在CT与X线检查骨转移瘤时,X线扫描范围广泛,易于发现跳跃式转移病灶;CT检查范围受限,但可详细了解病变区域的细微结构。因此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时,通过X线、CT检查,可发现骨结构及骨密度改变,若骨显像解剖结构较为模糊,临床诊断时应将X线联合CT检查,及早发现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3 鉴别诊断:临床诊断多发性骨转移瘤时,应与脊柱转移瘤、肋骨转移瘤与骨盆转移瘤相鉴别,转移瘤呈骨小梁稀疏、消失、中断,斑片状骨破坏或骨缺损,边缘不规则;骨髓瘤为小圆形骨缺损;转移瘤多呈椎弓溶解破坏,且会累及其他附件组织[8]。若转移瘤位于扁状骨或四肢管状骨,应准确鉴别骨囊肿、骨巨细胞瘤。一般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时,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选择有效的检查方法,一般X线检查时,若患者伴病理性骨折、软组织肿块,可优先选择X线诊断;若怀疑患者为骨转移瘤,应采取X线、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诊断方法,以此提高骨转移瘤检出率。

通常X线、CT检查骨转移瘤时,多表现为形态学改变;一般临床多采取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检查,发射计算体层摄影通过核素骨显像,可反映成骨及血运功能性改变,一般X线、CT检查早期成骨性和溶骨型改变时,多为阴性;而通过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检查为阳性,较X线、CT相比,能提早3-6个月发现病变。尤其是X线检查骨转移瘤时,当骨质脱钙超过50%时,才能发现病变;而且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检查骨转移瘤时,可作为全身扫描,避免隐匿性病灶被遗漏。因此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并应适当结合其他先进影像学技术,提高骨转移瘤检出率。总而言之,对骨转移瘤患者行X线、CT诊断,可作为骨转移瘤最基本检查方法,临床检查骨转移瘤时,根据患者病情,结合X线、CT检查,降低疾病漏诊率,提高疾病检出率。

猜你喜欢
病理性椎体肿块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病理性醉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构成犯罪吗
彩超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