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 山
中国经济引擎的切换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足够的施展空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正在重塑产业与商业生态,新材料、生物经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正在创造着新的万亿产业。中国大地正在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创新创业正在重新塑造着中国经济生态和所有人的生活。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成败本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一些人的创新逻辑和做法却不能不引起重视。他们被浮躁情绪所左右,被不切实际的想法冲昏了头脑,梦想一夜暴富。以至于“风来了,猪都会飞”在创投圈成为曾风靡一时的格言。
很多不可能的项目,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无利可图,甚至于巨额亏损的项目,仅凭几个故事,就融到了几亿、几十亿元的资金。猪真的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飞得自在。在一些人眼里,创新不再是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增进社会福祉的代名词,而变成了一个幌子。他们没有独创的核心技术,没有真正的价值创造,只是投机者和套利者,甚至是规则的破坏者。
风停了,飞上天的猪纷纷摔下来,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在被资本催动的P2P、O2O风潮中,我们已经多次看到类似的一幕。
创新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从技术研发到商业生态的建立,一项创新技术的成功需要经历一系列艰难的磨炼与严苛的考验。侥幸心理和击鼓传花的做法,绝不是创新成功的通路。
创新也不是一定要推倒传统,在传统的废墟上构筑新经济的“大厦”。相反,绝大部分的创新是用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完成传统产业的迭代。这也是过去几年来,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意义的地方。
一个人、一家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在某一个时间段,其资源都是有限的。“玩概念”“讲故事”不仅浪费资源,形成创新泡沫,而且使社会心态趋于浮躁。在传统产业上的过度投资,会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但是,“衣服、鞋袜”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而以创新名义所做的不恰当投资,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颗粒无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什么样的创新才能真正引领发展?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应该明白,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不能仅指望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要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我们就必须“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解决“卡脖子技术”“短板技术”,缩短与先进国家在产业核心技术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
当我们走进中国的现代化工厂,所用的先进设备和软件都是中国制造的时候;当全球的高精尖产品也像传统产品一样,大量打上中国制造标签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所以,当我们说创新是一项国家战略的时候,应该清楚,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马拉松长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我们需要有千金买骨的勇气,但更要有让千里马纷涌而来,驰骋战场的制度安排,塑造让真正的创新创业者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做研发做融合做市场的生态,让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能真正引领发展的创新制度与政策环境。
创新已经蔚然成风,但不能让猪再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