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丽 李仪 徐方全 曲绍燕
摘要:本文在对“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实施方式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该项工程存在记忆内容有待扩展、标准规范不一、合作互通不力等问题;探讨以数字记忆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为导向和以服务利用为宗旨;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和长效运行体制机制,确保工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记忆工程实施现状发展趋势
“城市记忆工程”是从构建城市记忆的视角,对城市不同时期、不同行业或领域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各种与城市记忆有关的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开发、展现与传承的过程。[1]2002年青岛市档案局通过摄影摄像的形式记录青岛市的历史发展变迁,引发全国各地“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热潮。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城市記忆工程”建设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拟对该工程的实施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述评,以期总结经验,提供参考与借鉴。
总体来看,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发展态势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7月,包括港澳台在内,中国共有127个城市和地区开展该项工程。与此同时,新的城市及地区不断加入。工程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即时拍摄、广泛征集、编研精品力作、数字化形式、口述访谈等五种途径,结合实例梳理如下。
(一)即时拍摄
即时拍摄是指运用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对具有城市历史发展特色的老街旧巷、文物古迹、园林胜景、特色建筑等进行拍摄记录,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面貌档案库。如“青岛城市记忆工程”据此建成照片银行、视频青岛、青岛景观等多个专题数据库,仅青岛景观就包括老建筑、老街道、老村庄、老字号等500多个子项,轰动档案界,成为“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引领者。
(二)广泛征集
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途径的工作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①设立专门机构,如杭州市档案局成立档案征集处,制定、下发《杭州城市记忆工程实施方案》,为征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②拓宽征集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资料征集的广度和深度,如“北京记忆”网站专设市民档案征集模块,方便市民实时上传相关记忆信息。③更加注重城市特色文化(民生、民俗等)的挖掘,如“杭州记忆”工程对杭州评话、掇石墩、笃班等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
(三)编研精品力作
编研是指针对不同主题特征,提取、重组和整合馆藏中有关城市记忆的素材,进行资料汇编和出版著作,力图系统、全面、深层次地构筑城市记忆。如“杭州记忆”推出《杭州通鉴》《清代杭城全图》《百年经典杭州》《近代杭州图集》等20余种系列丛书。其中《杭州通鉴》以时间、史事为经纬,将构建城市记忆与开展专项研究相结合,再现杭州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誉为杭州的“资治通鉴”。[2]
(四)数字化形式
数字化是指将传统载体形式的城市记忆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以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构建不同专题的数字资源库,如“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台湾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科技计划”(简称“台湾数位计划”)等。“台湾数位计划”涵盖台湾本土动植物、地理环境、考古、人类学、档案、影音、字画、善本、汉籍、拓片、器物等数字资源,体系庞大、结构清晰,为信息化时代城市记忆资源的利用、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口述访谈
口述访谈是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对城市有关记忆的当事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访谈,借以追溯历史情景,展现丰富饱满的城市历史发展全景。如武汉市档案馆2008年启动“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项目,面向国内外广泛查找、访谈有关人物,力求理清老武汉的商埠风俗及工商业家族发展史。“济南记忆工程”借助采访老济南居民讲述老火车站、张家大院、百货大楼、泉城路、芙蓉街等地标性建筑、景观的史实,以重现济南厚重的人文遗风。
中国“城市记忆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丰富了“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实践,为构建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助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记忆内容有待扩展、标准规范不一、合作互通不力等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记忆资源的交流、开发与共享,不利于“城市记忆工程”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一)记忆内容有待扩展
目前“城市记忆工程”主要是由各级档案局(馆)主导建设、推进与实施,由于人力、资金及单一主体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记录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民俗文化上,对反映城市社会不同领域的记忆内容挖掘得不足,仅少数工程建有数字资源库,导致工程建设发展后劲不足。毋庸置疑,“城市记忆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若不沿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城市各个领域在建设、管理、变迁、发展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就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城市记忆。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关城市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记忆、商业记忆、交通记忆、渔港记忆、高校记忆等,面临残缺甚至“失忆”的危险,急需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记录。
(二)标准规范不一
虽然“城市记忆工程”开展良久,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通行的实施方案,各建设单位目前主要参照各地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法和指南等开展相关工作,如《广州市档案管理规定》《青岛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武汉市归档文件整理办法》《天津市档案资料数字化加工指南》等。顶层设计的缺乏,导致建设主体各自为政,采用的管理标准、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不一,失范现象严重,不利于城市记忆资源的整合、开发、交流与共享。[3]
(三)合作互通不力
人们对“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这为建设主体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但因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不相统属甚至有统属关系的建设主体之间合作意向较低。这主要表现在:①以各级档案局(馆)单一主体建设为主,其他机构、团体、普通民众参与度较低,致使城市记忆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足。②记忆资源碎片化呈现,整合力度不足甚至重复建设,这在有统属关系的省、市、县(区)档案馆资源建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③网络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推进缓慢,目前仅见于行政上有隶属关系的市、区两级档案馆,如青岛市与所属10个区(市)档案馆已经实现分布式数据库集群建设。
诚然,“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值得欣喜的是,各建设主体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采取针对性措施,试图予以解决,如进一步明晰数字记忆建设目标,并将开放合作、服务利用作为提高建设实效的中心所在。
(一)以数字记忆建设为核心
以数字记忆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记忆工程”,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利用数字记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实现对海量城市记忆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如“北京記忆”网站将北京历史记忆以数据库形式集中展示在北京文汇、旧京图典、燕京金石、京城舆图、昨日报章等9个主专题、200余个分专题、千余个子专题中,并综合运用分类浏览、多媒体技术、举办讲座、网络互动等手段对每个领域详尽介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地挖掘和整合城市记忆资源,实现更大、更好的建设成效。
(二)以开放合作、共建共享为导向
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即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由档案部门牵头,联合文化、城建、工商等部门合力共建。如“香港记忆”是由香港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商业机构、民间团体、专家学者、个人等协同建设。②城市(市区)间记忆资源的整合,如青岛市区两级综合档案馆间的合作共建。③吸引普通民众参与,如“北京记忆”网站开辟有奖征集“人大故事”专栏,鼓励市民贡献“记忆”。④依托高校智力源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如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北京记忆”“广州记忆”和香港大学主持的“香港记忆”项目等。⑤城市不同领域主体承担自身记忆工程建设,教育界如安徽大学的“安大记忆”数字平台,企业界如青岛啤酒数字博物馆等,有力充实了记忆工程建设主体力量。
(三)以服务利用为宗旨
以服务利用为宗旨的“城市记忆工程”重视以下4个方面:①着力强化资源利用价值,不断补充完善城市记忆资源数据库,使记忆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准确和具体。如“北京记忆”分专题“我的北京记忆”,将记忆内容拓展到科教文卫、山川河流等84个领域,且各个领域资料翔实,大大提高了利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②记忆成果展现方式与时俱进。如“青岛记忆”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编发图说青岛、话说青岛、微视频、微档案、微写真等,可有效提升服务利用实效。③检索手段多元、便捷。提供快速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浏览和多媒体资源一键链接等,如“北京记忆”之“视频记忆”库,“青岛记忆”之“视频青岛”库等,智能化检索更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④提供深层知识服务。如“青岛记忆”开通“青岛市历史知识库”小程序,通过知识词条关联,将碎片信息知识化、集成化、结构化,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中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建设理念日趋完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为实现多主体、多渠道的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对于发展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正视,逐项破解。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立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规范体系,建立长效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城市记忆工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高校记忆视域下的青岛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QD? SKL180111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管理工作分会重点科研项目“以科技人物为中心的高校学科史档案收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ZGD-Z-2018-04)、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编号:17CKPJ09)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尹雪梅.“城市记忆工程”: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程序的新取向[J].山西档案,2010(3):26-28.
[2]朱荣兴.打造“杭州记忆”工程品牌服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N].中国档案报,2018-12-06(003).
[3]李更发.“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J].中国档案,2015(7):66.
作者单位:1.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2.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