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下称“瑞银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之一,总部位于瑞士的苏黎世,业务遍及全球所有主要金融中心,在超过50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共有6.69万名员工,其中40%的员工在美洲、36%在瑞士、16%在欧洲其他国家、9%在亚太地区。
目前,瑞银集团在全球多地联合上市,包括瑞士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等金融中心。
根据Wind资讯,2018年,瑞银集团实现营收242.29亿美元,同比微降1.34%;实现营业利润0.07亿美元,同比剧降97.54%,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增365.94%至45.15亿美元,净利润率为18.66%,较2017财年提高14.78个百分点。
此外,截至2018年年底,瑞银集团的总资产为9584.89亿美元,总负债为9053.86亿美元,净资产为531.03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94.46%。
根据美国著名投资杂志《养老金投资》与全球最大咨询公司之一韦莱韬悦(Willis Towers Watson)进行的联合研究及排名,截至2016年年底,瑞银集团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21万亿美元,在全球资管行业中排名第13位。
历史上,瑞士的银行业非常发达,这可能与其长期的“中立国”身份有关。截至目前,全球共有7個中立国,而瑞士是第一个被各国承认的中立国,其早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就被欧洲列强签订的《巴黎条约》一致认定为永久中立国。
中立国身份确保了瑞士不会卷入欧洲战争,也不会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无论是在两次世界大战还是美苏争霸期间,瑞士都能安然无恙,这可能是因为不同阵营的国家都需要一个能够稳定清算各方资产的金融机构,身处中立国的瑞士银行业无疑成为首选,无论是美英法还是德意日,甚至目前非常猖獗的恐怖分子,都在瑞士的银行有大量存款。
瑞银集团是1912年由温特图尔银行和托根贝格银行合并而成,而这两家银行分别建立于1862年和1863年。1919年,瑞银集团收购阿尔高信贷银行,1928年兼并苏特尔银行,1938年收购建立于1863年的伯尔尼商业银行和圣迦尔抵押银行,1945年与联盟银行进行合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瑞士共有八家大型银行,经过多次兼并重组以后,瑞士的大型银行集团只有四家,1993年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国民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合并吸收瑞士银行,此后瑞士大型银行集团仅剩下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集团,这两家银行集团的资产负债总额占全瑞士银行业的6成以上,员工数量占一半以上,在瑞士国内信贷业务和房地产抵押业务中的份额达到40%,更是包揽了瑞士的银行间业务。
1997年的吸收合并造就了一个总资产达到1.02万亿瑞士法郎、员工总数2.76万人、分行357家的金融帝国,新的瑞银集团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银行,在全球排名第四。
实际上,这次合并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原因。在瑞士国内,瑞士信贷集团与瑞士国民银行的合并使得瑞银集团失去了瑞士银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而瑞士银行的处境更加艰难,只有两家主动联合才能挽回这一颓势;在国际方面,英国老牌银行汇丰银行完成对米特兰银行的收购并组建了汇丰控股,日本的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组建了新的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德意志银行也即将完成对美国信孚银行的吸收合并,这些金融巨无霸的产生进一步挤压了瑞银集团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
自1997年成立以来,瑞银集团的资本和资产规模不断上升,业绩也持续稳定增长,全球影响力大大增强,由一家仅在欧元区有一定影响的银行壮大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根据Wind资讯,瑞银集团的主要业务是收购、控股、管理、直接或者间接收购企业,特别是国内外的银行、金融、咨询、贸易和服务活动等领域,其形式可以为在瑞士或者国外设立特殊目的企业,并进行管理,也可以在瑞士或者海外收购、抵押、出售房地产及建筑物权益。
根据不同的业务范围,瑞银集团的主要业务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及证券、资产管理,此外该行还从事外汇交易、股票交易、贵金属交易、信用证、担保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截至目前,瑞银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商,在全球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很多时候都被作为瑞士银行产业的象征和代名词。
根据Wind资讯,截至2018年12月31日,瑞银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为Chase Nominees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2.08%。
此外,瑞银集团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还包括DTC,截至2018年年底的持股比例为7.23%。
虽然兼并做大的初衷是好的,但新瑞银集团的诞生似乎生不逢时。1998年,原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之间的合并正式完成,但当年就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立足于海外业务的瑞银集团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更大的冲击来自于随后美国科网泡沫的破裂。在合并之前,瑞士银行在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投资仓位颇重,尤其是对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巨大风险敞口,后者的破产导致新生的瑞银集团损失超过10亿美元,好在集团的管理层很快对投资决策流程进行了纠偏。
在刚刚完成合并时,瑞银集团对业务部门进行了重组,共划分五大部门,即私人和公司客户管理部、资产管理部、私人银行部、投资银行部和私募股权投资部。1999年,遭受重创的瑞银集团决定退出盈利空间较小的保险业,并出售持有的瑞士再保险公司股份;其次,为了避免业务重叠产生的效率低下,瑞银集团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出售给渣打银行,并出售所持有的Argor Heraeus的75%股份;第三,收购美洲银行的欧洲和亚洲私人银行业务,加大对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投入;第四,扩建所收购华宝公司的交易大楼,使之成为欧洲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第五,收购百慕大的知名资管机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原先分别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两家公司股票进行置换,发行新的瑞银集团美国存托凭证,使得瑞银集团成为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非美国金融集团。
随着后续业务重整的进行,瑞银集团减少了对本国的依赖,而加大了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快电子银行建设及相关业务的投入,成为瑞士第一家能够全面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例如,2001年,瑞银集团以120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普惠公司,后者与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一样同为美国证券市场公认的一级交易商,在资产管理和证券经纪方面久负盛名,此举进一步扩展和巩固了瑞银集团在美国投资银行领域的地位,而投资银行业务的利润异常丰厚。
兼并整合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瑞银集团曾经连续多年被《欧洲货币》评为全球最佳私人银行,并获得《全球投资者杂志》环球股票类别的年度卓越投资大奖。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全球500强企业榜单中,瑞银集团以429.6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45.16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274位;在英国知名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8年全球品牌500强”榜单中,瑞银集团位居第174名。
由于本国市场容量有限,瑞银集团主要是以国际业务为主,因此进入中国的时间也较其他欧洲投资银行早。1965年,瑞银集团就已经在中国香港开设办事处。
1985年,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六个年头,瑞银集团进入内地,彼时还主要是进行企业融资业务。例如,1987年,有“上海老八股”之称的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招股发行,而该公司之后发行B股时,承销工作正是由瑞银集团的企业融资部主导,这是中国首次发行B股,此前瑞银集团作为全球承销商已经为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笔欧洲美元债券。
此外,中国大陆企业的第一只和第二只海外可转债发行工作也是由瑞银集团企业融资部负责,即中纺机可转债和南玻可转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仪征化纤在H股全球二级市场配售工作也是由瑞银集团旗下的投资银行部门完成。
2003年5月,瑞银集团成为首批取得QFII资质的境外合格投资机构之一,而在总额共计40亿美元的名额中,瑞银集团独占8亿美元,高居各大外资机构榜首。
2005年,深圳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改组并更名为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瑞银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的国投弘泰信托投资公司分别持股49%和51%,这是内地基金行业外资持股比例达到49%上限的第一家基金公司。
如今,瑞银集团已经通过合资或者收购、重组等形式全面进入中国内地的银行、基金、证券和资产管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