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守羿 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就能更大程度上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因为同学们对教材没有形象的了解,对课文的表述只是停留在文字意义,在教学中,我开篇就运用了录像播放课文,用极少的时间,把同学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语言的渲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得到保持,到课文讲解藏羚羊跳崖一段时,用电脑课件回顾,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同学融入到情境之中,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展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灯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很难实物模拟试验,因此,运用Flash 作的课件,衬上比萨斜塔,让两个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真实的再现了几百年前的情形,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读课文中,恰当地运用录像、电影投影可起到化难为易,化敏为简的功效,也使重点易于突破。
小学语文第三册《活化石》这一课中涉及到“化石”、“恐龙的灭绝”以及“地壳运动”这些知识,因远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而难以理解,如果仅仅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话,是很难让学生达到一个清晰的认知的。多媒体的介入,就可以轻松地化难为易。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动画演示等等信息技术把有趣的化石形成、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描述,如 《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有奇妙的动物和植物的描写,如《夹竹桃》《灰椋鸟》;有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叙写,如《卢沟桥的狮子》《雾凇》等等。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难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直观,让静止变为动态,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每一次点击,都是一个难点的突破;每一次呈现,都是一个精彩的瞬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并非全权下放,教师袖手旁观。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便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显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情表象,刺激诱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架设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激发他们主动探究,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就可以采用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香港对于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地方,但又没有去过,因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作为引导者,先进行问题设置,明确任务,为学生提供网站(香港在线)供他们上网浏览,学生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对自己感兴趣的景点进行浏览并加以收藏,以便交流介绍。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精神。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给学生,选择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发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建更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更好地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天火之谜》一课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关于雷暴之谜。在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那么地球呢?太阳呢?人类呢?动植物呢?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是,我让学生以“探迷”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发现秘密,并借助网络等方式去探索秘密。一段时间后,什么“小鸡为什么吃石子啦”,“小狗为什么在路边撒尿啦”,“家里的夜来香几点开花啦”等等秘密都被学生一一揭晓。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几个学生竟然学着老师,自己制作了简单的课件,把探索到的秘密介绍给了大家!信息技术,引领学生从课堂走进了生活;信息技术,又帮助学生把生活呈现在了课堂;信息技术,构建起了课堂与生活的超链接!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千年变幻为瞬间,让古今呈现于课堂,让学生走向世界!它已经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也必将辐射到各个学科,“点击”信息技术,“激活”学科教学,信息技术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场有声有色的波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