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19-11-30 05:41:21刘培中洛阳理工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意识国家

刘培中 洛阳理工学院

一、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思想和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观

(一)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思想

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冲突形式日趋复杂化,归根到底是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认为,国家利益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形态的更替而发展,国家利益的产生、发展根源于社会中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对立统一的发展。因此,在研究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本文注重把运用马克思的国家利益观作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新形势下我国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习近平在2012 年的“世界和平论坛”中指出“安全问题的内涵既远远超越了冷战时期对峙平衡的安全,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并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新观念和新思维。2014 年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并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2015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6 年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二)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观

何为国家安全意识?学者们众说纷纭、智者见智。蔡宝来认为,不仅传统的安全因素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完整、安全与稳定,而且每个公民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感、团队精神、危机意识、凝聚力与向心力等也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另有学者们认为,国家安全意识是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具体表现为忧患意识、预防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本文认为国家意识是基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觉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总和。

大学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其价值取向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在科技、经济及信息等领域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和斗争意识,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二、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薄弱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不少学生通过课题参与、项目工作、资料查阅等方式有机会接触到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和内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网络社交中,由于个人防范意识不强,极易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学习生活情况,更有一些大学在网络求职的过程中,不注意敏感信息的保护,将参与的国家课题和项目公诸于网络,这也给境外敌对势力为获取我国信息情报提供了可乘之机,有意无意间成为境外组织关注的目标。

(二)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体系不完善

高校作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尚不完善。多数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依托,通过单一的理论授课方式,笼统的讲授国家安全教育的部分内容,或是在新生军事训练中穿插讲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和规范的培养体系。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相对封闭于校园之中,外延空间拓展不足,难以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宣贯不到位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制定了《国家安全法》《保密法》《间谍法》等专门的法律,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家安全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一些接触到国家敏感信息的学生缺少保密知识和法律意识,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泄密危害掌握不清,极易带来泄密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法律条款中缺少涉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和培养等方面的规定,更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做出规范化的规定。在实际的贯彻落实中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主观随意性较强,难以有效达到法律实施的目的。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模式是以加强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保障,以大学生成长周期(入学、实践、离校)的系列教育为主线,以通过净化大学生网络虚拟交流平台,端正国家利益观念认知,强化信息保密红线意识,提升诱导甄别技能为手段,其目的在于筑牢多重防护屏障,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一)加强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与落实

加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基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的实施下呈现出治国理政的新观念和新思维,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加强党中央对国家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的观念认知,提高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同时,结合各高校的特点,探索合适本校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体系和路径。

(二)大学生成长周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体系构建

高校作为大学生追求梦想的知识殿堂,具有学术交流自由、学习氛围宽松等特点,丰富的科研和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机会。依托高校平台,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某些领域前沿技术、基础信息统计和学术研究中,进而接触和了解到关于国家安全的信息。此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涉及敏感信息的警惕意识和保密意识存在严重不足。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周期和特点,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国家安全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教育:一是入学期间通过军事训练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和保密教育,树立大学生严守敏感信息的意识;二是以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结合典型泄密和间谍事例进行警示教育,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意识;三是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尤其是涉外的活动前,要进行国家安全强化教育,并签订保守国家信息安全承诺书;四是开展毕业生实习、求职前的国家信息安全专题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素养。

(三)筑牢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四个根基”

1.以端正观念认知为导向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实质是大学生应当履行的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义务,是马克思国家观念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具体体现。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一些大学生片面的认为虚拟网络可以超然于国家和民族之上,认为信息无国界,各国人民可以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国家安全意识的缺失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因此,应根据国家安全的总体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警觉性和敏感性,增强新形势下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2.以强化红线意识为重点

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国家安全教育法制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和国家安全活动基础保障,是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不可触碰的“红线”。作为大学生要主动接受高校开展的国家安全和防间谍保密教育,掌握国家信息安全保密知识,提升辨别是非能力,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时刻绷紧保护国家秘密这根弦,筑牢防线基础,提高防范能力。

3.以提升甄别技能为支撑

在信息时代,网络虚拟平台的广泛应用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加大了信息鉴别和挖掘的难度,对有效保障国家信息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大学生由于信息甄别能力的不足,通过微信、微博、自媒体等网络交流平台与虚拟大众进行信息共享,难免造成部分敏感信息的泄露。因此,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分析、评估和防护技能,及时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出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的不法行为并与之开展斗争,这对于有效保护国家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4.以净化网络环境为抓手

当前,由于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执法经验相对不足,依法治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与有效保障信息安全的要求差距较大,造成了信息领域防控能力不足,风险较大。因此,要以网络阵地为主战场,改变信息领域“不设防”的现状,通过净化大学生频繁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发现和清理境外势力的信息搜集渠道,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绿色的、安全的网络虚拟空间,切实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也是境外敌对势力获取信息情报的目标和对象。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和大学生群体思想上出现的新特征,高校要重新审视国家安全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整合高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同时,高校要从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出发,积极落实法律基础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技能,强化大学生保密红线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把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此外,国家立法和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筑牢多重防护屏障,切实保障国家安全。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意识国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8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