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珍
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5G 的到来,更是加速了人工智能的推进和发展。国家层面也十分重视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2017年7 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从规划中,明确指出了人工智能在我国今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的战略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涉及到民生等众多领域都在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与新兴技术的有效融合也是必须要历经的发展路径。在这个互联网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已经逐步失去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并进入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共生共融的全媒体出版时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出版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传统出版信息覆盖面少、更新速度慢、纸质图书生产与物流成本又居高不下,而新媒体能在短时间内能提供海量信息,快餐阅读、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成为大众最常用的阅读方式。移动终端也代替纸质图书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当前国内国际的传统出版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供需求的变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被迫的推动图书出版企业加速转型发展。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在当今的转型发展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出版单位依托自己的内容优势和版权优势,为其他技术平台提供内容资源。但是这种和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传统出版商与终端商获得的利润不成正比,出版社作为内容商获得的利润微乎其微,利润主要被技术商获取。
2)出版单位认识到只提供内容的劣势,因此也尝试自己打造服务平台,将自身资源与移动互联相结合,打造专属的电子书、有声读物、口袋书籍等。并建立自己的App,吸引纸媒读者转化为移动终端受众,个别单位已经初见成效,比如中信的中信书院。但是大部分出版单位的服务平台还是受众窄,成效小。
3)一些教辅、教参等出版机构,借助其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打造在线教学平台,包括在线课堂、在线教学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出版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其推出的“人教学习网”平台,该学习平台完全自主研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为许多学校和教师提供课程指导,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在线答疑等。但这种平台优势也只是极个别大型出版单位,中小型出版单位并不具备学习平台的优势。
4)在网络营销方面,出版单位也将纸质图书与网络营销相结合,但基本上是与第三方平台相结合,比如当当、京东、淘宝,如果是自营店铺相对主动性还强,但是与平台合作,基本上的营销数据都是在平台手上,出版社主动性并不强,甚至于只能不断压低折扣迎合平台的需求。
虽然我国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距离预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出版机构已经被边缘化,虽然一些传统的、大型的出版集团依托其自身的名声、口碑等优势,付出的也是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率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与主流新媒体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对于一些中小出版集团来说,其本身的条件受限,无法投入较大的精力,在市场的前期占有方面就已经失去了竞争力。目前,整个行业的转型定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还处于相对不确定的阶段。这也主要是因为目前整个行业的转型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在转型定位、转型策略、转型指导上都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体系。我国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道路任重道远。具体而言,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智能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截至2018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更多的大众选择用移动终端来阅读浏览信息,纸质图书除了应试之外,购买需求越来越小。受众的大量流失使得出版业的转型遭遇流量的考验。
2)出版业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营销模式都过于单一,缺少检索功能,也缺乏互动。纸质图书只能提供某一方面的知识,如果需要查询资料,就需要大量翻阅购买,费时费力。而新媒体的大数据库与检索功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查到想要的资料。技术与载体制约着传统出版机构的发展。
3)传统出版的较高门槛与社会属性,使得传统出版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地区归属划分也使得出版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各地出版单位之间融合发展的统一规划不足,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出版单位也只是出版单个融合项目,产品整体能力并不强。许多出版单位面对新媒体目标并不明确,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新技术使得传统出版的读者日益减少。
4)营销模式上也存在固化现象。传统出版主要是做内容然后销售这样的流程,并不能按照顾客的需求多样定制。在销售上也只是单本书去销售,而数字时代的销售模式还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比如数字出版可以通过单本售卖或者连载的方式来售卖,还可以通过多本书打包销售、计时收费、按流量收费、与硬件捆绑收费等等,传统出版的营销并不能够很好地融入转化。
1)从源头改变工作模式。出版单位应该转变传统的出版工作模式,即先凭借经验策划选题,出版图书从而销售。应先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来分析受众需求,将营销前提,通过客观数据分析,和受众调查,针对需求创造受众喜欢的文化产品,让新技术与产品营销理念贯穿于传统出版的全过程。
2)与现在大数量的印刷相比,出版单位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按需印刷方式。出版单位与新媒体结合,在出版数字出版物的同时,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个性定制。尤其是针对教育出版,可以根据读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按需出版。
3)构建全媒体出版意识。传统出版单位应打破单一服务的思维固态,向全渠道拓展产品。以“得到App”为例,其创新讲书、听书、售书、知识服务链条,对某图书进行全媒体渠道运营传播,上线7 天即销售9 万册,码洋超过900 万元,可见全媒体营销渠道的力量。
4)智能媒体时代,新媒体高度平台化,但是我国传统出版行业的平台意识缺乏,传统的平台也主要是单纯的发行平台、售卖平台、听书平台等,知识服务与互动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需要传统出版行业构筑新平台,打造新理念。人工智能背景下,构筑新平台是指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基础之上,依托传统出版业的资源优势为核心,打造新平台。新平台能够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整合,精准营销完成线上线下的出版联动的完整的生态链系统。新平台的模式不同于单一的云平台服务模式,它是基于出版社为中心,整合完整的周边产业链。与此同时,新平台能够整合实体出版环境以及虚拟的出版环境,将整个闭环系统中的数字内容提供商、出版商、软件开发、软件维护等协同在一起。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的衣食住行,对于许多传统的行业来说,转型迫在眉睫。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市场份额、营销利润等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传统出版业在此背景下,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朝着数字出版业转型,打造新平台、构筑新理念,积极发展与电商、网站、App 等的合作,推进线上、线下业务的连通发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用于的行为和兴趣点进行分析,精准投放、按需出版、全媒体营销,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出版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