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笛,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竹笛根据地域不同分为南派曲笛和北派梆笛。本文以曲笛曲《姑苏行》和梆笛曲《喜相逢》作为研究对象,全面了解两首作品和两位竹笛演奏家,对两首作品在各自曲目中运用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阐述和解读,结合自己演奏两首作品的感受,更好地诠释两首作品的异同。本文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两首作品为自己演奏提供帮助,希望能够对更多竹笛专业爱好者的演奏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派曲笛;北派梆笛;姑苏行;喜相逢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竹笛的艺术表达超乎想象,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通过演奏得到了极致地发挥,渗透到各个音乐领域。在舞台上通过它独有的曲调传递着情感。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更是笛曲中的佼佼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淋淋尽致地表现了笛曲的艺术特色。
一、南北两派笛子起源
南派笛子称为曲笛,就是一般看到的大笛子,常用于南方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曲笛常有C调,降B调,大G调等,曲笛形制上管身粗长,吹奏音色浑厚、运气宽厚绵长,演奏力度收放自如,同音不同韵,听起来曲调优美、清晰、润丽、婉转动听,具备浓厚的江南水乡的神韵。曲笛的发展和昆曲关系密切,昆曲的伴奏中笛子是主奏乐器之一,昆曲在技巧上的使用也使曲笛的技巧得到进化和演变,笛子曲调完美的依附在昆曲的腔调上,在当时的江南一带颇为流行。
北派笛子称为梆笛,就是小笛子,例如E调、G调、小A调等。梆笛常在梆子戏中作为伴奏乐器,笛身细小,发出的声音尖锐明亮,舌头技巧灵活。由西北笛曲文化孕育出的梆子戏是梆笛发展的重要因素。梆笛受到北方环境的熏陶,铿锵有力,声音洪亮,以激越的演奏方式表達着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南派笛曲《姑苏行》和北派笛曲《喜相逢》作者和创作背景
南派笛曲《姑苏行》由江先渭创作。江先渭先生对戏曲可谓是热爱至极,并受到了昆曲的极大影响,他借助自己的雄厚的戏曲功底将笛曲和昆曲相互融合,开创出一套合理的结构体系,以曲笛为伴奏的昆曲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他喜爱南方地区,经常去苏州演出,对苏州园林的风光很是偏爱,因此将该创作曲目定名为《姑苏行》。1963年,江先渭先生将《姑苏行》录成唱片,这首曲目具备浓郁的江南气息,以优雅的音调展现出唯美的意境,可以在委婉的笛声中,让人们浮想连篇。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成为南方笛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深受人们喜爱,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北派笛曲《喜相逢》是由冯子存创作。冯子存在笛曲的演奏和研究中有着极高的天赋,他将笛曲的各种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其“吹破天”的称号可谓是体现了他在笛曲方面极高的造诣,更是为北方梆笛曲的创作提供了基础。梆笛曲《喜相逢》是一首二人台牌子曲,最初的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乐句很简单,基本就是简单的六个乐句,音乐对比明显,采用民间音乐创作结构,旋律调性单一。后来经过著名笛子大师冯子存的改编,将《喜相逢》改编成为笛子独奏曲,独具北方豪爽韵味,深受广大北方地区人民的喜爱,最后以笛子独奏的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开始轰动,广为流传。
三、《姑苏行》和《喜相逢》演奏技巧比较
《姑苏行》是典型的南派风格代表曲目。南派笛曲常用的技巧为“颤音”“叠音”“震音”“打音”等技巧,吹奏时要求气息饱满浑厚,不使用吐音断奏,吹奏出来的乐曲旋律优美舒畅,给人比较平稳、舒缓的感觉。《姑苏行》快板和慢板部分旋律基本没有特别明显的转变,总体上很含蓄。每一段情感的转变也是把南派技巧用的恰到好处。整首曲目围绕一个主旋律,每个部分在演奏的同时偶尔穿插一些主旋律音,就像一条延绵不绝的小河,一直流向远方,让听者听起来感觉很连贯,情绪过渡平缓。南派吹奏曲目吹奏时舌头处于放松状态,口风风门都放得比较大,这些技巧都使南派笛曲更富感染力。《姑苏行》这首曲子的引子是舒缓的散板,运用了大量的颤音技巧,再运用深厚且绵长的气息把整个引子拉长,仿佛走入两岸杨柳成行围着中间小河流水的江南地区。因此,听到这样曲调的旋律脑海里就会浮现优美舒缓的画面。
与《姑苏行》完全不同风格的《喜相逢》是典型的北派风格曲目。北派梆笛技巧为“吐”“滑”“垛”“花”“飞指”等。吹奏时气息急促,《喜相逢》注重的是吐音的演奏,演奏时主要是舌尖力量,必须注重舌头的轻巧,不能有笨拙感,演奏情感粗犷,顿挫感明显。梆笛曲目《喜相逢》在演奏时,嘴型和舌头都与《姑苏行》明显相反,嘴型和舌头都处于紧张状态,口风和风门都保持紧凑状态,再加上独有的演奏技巧使北派梆笛曲独具特色。《喜相逢》最后一段,到了全曲情绪最浓烈部分,在原有规整技巧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滑音”“柔音”“花舌”技巧,表现亲人回家团聚场景,听起来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戏曲韵味,强化了整首乐曲的情感氛围,如此反差大的情绪感染力和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首曲目都可用于合奏演出,本身也都是很知名的竹笛独奏曲。曲笛和梆笛在形制、音色、曲调、技巧上都不相同。每首竹笛曲目的结构板式的组合方式都不相同,旋律上的加花也会根据演奏者自身的一些感受去扩充加花或者减少一些技巧运用。曲笛曲目的速度段落对比鲜明,根据节拍速度的改变会分为快板和慢板两个段落。梆笛曲变奏时,表现在节奏、速度、旋律线条的对比,梆笛的加花更是可以根据作者情绪变化加花。两种派别的曲目,技巧运用各具特色,并不融合使用,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曲风,技巧的完全差异直接影响到曲目的演奏风格。虽然技巧不同,但每首曲目都会包含细腻的情绪和欢快的成分,表现丰富多彩。只有掌握好竹笛技巧,准确把握好曲笛梆笛演奏风格,才能形象准确地演奏出每首竹笛乐曲的音乐内涵,传承笛曲文化。
四、结语
总之,本文对曲笛曲《姑苏行》和梆笛曲《喜相逢》的不同演奏风格进行了归纳和对比,通过研究,笔者对于两者的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可得知《姑苏行》的演奏技巧就是典型南方曲笛所代表的颤音、叠音、震音、打音、波音等,而《喜相逢》就是典型的北派梆笛所推崇的垛音、滑音、历音与吐音等的运用。对于两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演奏风格有了切身的了解和感受。在演奏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两曲艺术表现背后的笛曲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对于作品营造出的不同意境有了更多的理解,不光光是曲谱表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曲子背后所代表的个人感受和认知,两者情感的表达不同,一个是赞美祖国如此美景,一个是对痛苦分别的情感,这对于提升笔者的演奏技巧以及整体的演奏水平都有很好的启发。南北两派竹笛的技巧,通过演奏者入情入景的演奏使大家更形象深入的感受和了解中国竹笛。笛子这一民族乐器丰富了我国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推动笛曲的进一步完善,为新时期的人们提供更好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去感受笛曲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斌.浅论竹笛的艺术表现[J].歌海,2009.
[2]郭梦.论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与技巧[J].音乐时空理论卷,2012.
[3]郝乃凤.冯子存笛曲.喜相逢风格特征探析[J].歌海,2012.
[4]谢平.江先渭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艺术分析[J].北方音乐,2010.
作者简介:樊艳英(1995—),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