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贵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600
(1)在墙体抹灰过程中,由于每个人技术水平差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无规律裂缝,严重时会出现开裂、面层脱落、空鼓的问题。
(2)在砌体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填充墙施工),由于墙体与连梁之间位置的特殊性而出现的竖直、水平裂缝,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了处理,但在后期使用中还会发生此类问题。
(3)在墙壁上使用新材料时,尤其使用大型面板材料(例如,隔墙板)时,不同面板之间经常会出现垂直和水平裂缝[1]。
(4)“八”字形的裂缝经常出现在砖墙的门窗顶部,在大约45°的方向上出现裂缝,这种问题常发生在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中,砖混结构通常发生在顶层两端的之间,并且裂缝很宽,并且在发生之后经常伴有渗漏,长毛等现象。
引起墙体开裂的因素涉及各个方面,一般存在设计不严格、施工工艺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水泥稳定性不合格)及施工经验缺乏等因素。下面就根据不同裂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
在一些墙面抹灰完成后,会出现一些细而密的龟形裂缝,这些裂缝比较浅不会对结构造成影响。当裂纹深度较深时,通常会出现表面剥落、空鼓等问题,这时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可以总结如下。
(1)抹灰砂浆的配合比不符合设计要求,如果砂浆水泥的量太大,就会出现干缩裂缝。
(2)在抹灰过程中,如果基层没得到很好处理,浇水湿润不充分,混凝土基面未采取界面处理措施,抹灰层与基层结合不牢出现空鼓、裂缝的产生。
(3)基层墙体本身平整度相差较大,导致抹灰层厚薄不均或部分抹灰层过厚,而导致裂纹。
(4)与墙体抹灰施工环境密切相关,楼层门窗玻璃未施工安装,室内干燥性过大,并没有及时养护,致使抹灰面过快失水,从而出现严重的干缩裂缝。
以上几点是墙体表面龟裂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避免这种裂缝的产生,主要侧重于预防,所以在养护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动合理的养护措施,从而杜绝和有效控制这种裂缝。针对裂缝成因,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如下:
(1)科学合理的进行配合比的设计,严格按配合比进行砂浆的配制,同时控制好原材料质量。砂浆的配合比要经过试配和检验,确定合理的施工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和用水量,保持砂浆合理的稠度,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砂子要采用中砂同时严格控制好砂子的含泥量。
(2)基层抹灰提前1-2天浇水湿润墙体,抹灰时,基层保证较好的含水率。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和混凝土结构基层需采取基层凿毛、基面甩浆、涂刷界面粘结剂等措施进行基层界面处理,保证抹灰层与基层有足够的粘结力。
(3)主体结构和填充墙体砌筑施工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接缝处墙体拉结筋间距和长度要保证,控制好抹灰面结构基层墙体的垂直度、平整度,使后续抹灰厚度合理、均匀一致。
(4)抹灰必须逐层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抹灰的封层厚度和总厚度,18毫米以内一般为中间抹灰的平均厚度、23毫米以内为高级抹灰的平均厚度,而外墙抹灰应控制20毫米以内,同时8到12毫米是每层抹灰控制厚度。两层抹灰层间的抹灰间隔时间应合理,待底层灰6-7成干后,表面稍发白,手压有坚实感后即可进行面层抹灰。
(5)在墙体抹灰过程中,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抹灰的墙面处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又不能及时进行养护,就会出现严重的干缩裂缝。必要时要对门窗进行临时封闭,室内经常洒水保湿,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在抹灰墙面成活表面干燥后,及时对墙面进行喷水养护不低于7天[2]。
(6)在外墙抹灰过程中,尤其两山墙的位置,要对面层分隔缝尺寸进行合理设计,保证施工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分段施工面,从而保证砂浆收缩的合理性
综上7点所述,墙面龟裂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这种龟裂对墙体不仅影响墙体的外观,还会影响在后期的使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范,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在现场施工中,会发现不同的建材结构之间存在规则的裂缝,这种裂缝现象常出现在框架(剪力)结构工程的主体结构和填充墙之间。目前,粉煤灰,陶粒和煤石空心砖是东北地区最常用的填充材料。这些材料强度低、变形大,从而导致墙体裂缝问题的发生。在填充墙与梁板接触面之间容易出现次裂缝,并且次裂缝还具有宽、深的特点,从而出现比较多的贯穿性裂缝。
墙体接缝处不同材料出现裂缝的原因:
(1)在墙体接缝抹灰过程中,如果没有清楚的掌握和了解材料性能,就很难避免裂缝问题的出现。
(2)施工砌筑原因:墙体模数排布组砌不合理,砌块的错缝搭接长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砌筑砂浆的饱满度不足,厚度不均匀、灰缝厚度控制不好,特别是竖缝砂浆的饱满度过小。
(3)温度原因对墙体的影响
根据以上3点,制定出如下预防措施:
(1)在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粉煤灰砌块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湿度变化对砌体的影响,避免在施工中使用不同批次的材料,组织砌块在砌筑施工前提前进场,进场砌块应堆放在高处,雨水天气要进行覆盖,以防吸水过大引起体积变化。有效控制砌块使用时的含水率,严禁使用含水率过高的砌块砌筑上墙。
(2)砌块的排版及组砌方式应符合规范要求,不得出现同缝、通缝或错缝宽度不足等现象。砌块在组砌时不可违反施工程序而麻木追求进度。填充墙砌筑严禁一次性砌到梁底同步砌筑顶砖,或直接使用平砖砌至梁底用砂浆塞严,应将墙体砌到梁底下预留斜砌的位置,待砌筑墙体沉实一周后,再用同材质的实心砖斜砖顶砌。
(3)在砌筑施工时,砌筑施工工人不能只注意水平灰缝砂浆的饱满,同时要确保立缝砂浆的饱满。灰缝饱满对墙体强度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竖向灰缝与主体结构接触的竖缝均需按90%以上的灰缝饱满度进行质量控制。
(4)在选择砌块时要选择有底的砌块,无底的砌块不仅施工不方便,这种砌块由于缺乏底面的约束,变形较大,而且在施工中,如果保护措施不好容易给砌块洞中跌落砂浆,这样不仅增加了工程的自重,还出现不美观的裂缝,同时也无法体现出拉结筋的真正作用,从而增加了垂直裂缝发生的次数。
(5)按规范要求沿竖向设置间距0.4m一道,拉结筋长度在长度0.7-1.0m之间虽然减少了竖向裂缝的出现,但在实际施工中的效果不是很好,要想避免此裂缝的出现就要加设二至三道通长配筋的混凝土现浇板带,使墙体横向连接成一个整体,大大减少了竖向裂缝问题的发生。
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及膨胀系数间的差别引起结构的热胀冷缩及内外胀缩不一致的变形。屋盖(或梁)的伸长或缩短将对墙体产生附加水平推力,特别在东北严寒地区往往易在墙的顶部出现水平裂缝,墙体由于受到屋盖的推力而产生剪应力,剪应力和拉应力又在墙体中产生与水平方向大致成45°角的主拉应力,当主拉应力过大时,就会在墙体上产生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向裂缝,即所谓的“八”字形裂缝。除按规范要求合理设置伸缩缝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在抹灰施工过程中,由于受环境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影响,导致结构内部和外部的热膨胀和收缩发生了不一致的变形。尤其是在东北部非常寒冷的地区,屋顶(或梁)的延伸或缩短会在墙壁上产生额的水平推力,导致屋面出现水平裂缝。当屋面拉应力和剪应力在水平方向产生应力大约45°角时,如果主要拉伸应力太大,则会在壁上产生水平方向的、“八”字形裂纹。除了在施工中设置合理的伸缩缝外,还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加强屋顶保温层和隔热层的厚度,以降低屋顶结构的直射阳光温度,从而降低顶表面的膨胀和收缩程度。
(2)应适当增加各层构造柱的数量和面积,构造柱的作用就是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并增提高墙体的变形性。该结构必须贯穿房屋的整个高度,并与每层的圈梁相连。
(3)一般情况下,将屋顶板底部的环形梁向下移动到门窗的顶部作为过梁时,不仅可以避免斜向裂缝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4)在断面尺寸为120mm×240mm的窗口增设4Φ10,Φ6@200的框梁配筋,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圈梁和过梁同时浇筑,禁止出现两部委分开浇筑的问题。
(5)在砌体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砌筑方法。砌筑之前必须预先铺砖,并保证搭接在合理的范围内。砌筑之前先要对砖进行浇水,保证砖的湿润度,禁止使用干砖进行砌筑。
在裂缝预防和控制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地的措施,从而保证工程稳定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在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施工外,还必须对各种裂缝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工程在后期使用中达到预期的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