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思南
(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江苏 南京 210017)
BIM 技术被称为“建筑信息模型”,在英语中被称为“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字面上被理解为基于建筑信息,能够通过建筑的所有过程和环节,包括设计、信息、成本和数字信息技术管理。此外,BIM 技术还有一些优势,如视觉、协调和图形摄影,它基于模拟数字架构模型。
传统形态建设形式,因其低效率、高成本、高污染无法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需求,恰恰装配式建筑模式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缺点。如今,装配式建筑模式依赖于强大的信息和数据模型来支持批量的建筑生产,就像商品生产一样,构件是在厂房成批生产的,然后通过运输到建筑工地组装,这样可以节省施工时间,避免天气条件影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的集成架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技术上,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学习生命周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生命周期是一个过程,从设计、生产、建造再到维护。实践表明,建筑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使得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分类、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整个生命周期中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装配式建筑构成新的架构模型,建筑物模型缺乏设计、构建和管理的衔接环节。装配式建筑的生命周期,包括策划、设计、制造、装配等,上述环节的有序和有效完成都是基于构建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主要工作是传输数据并交换信息,将项目工作数据转化为具有更大相关性和显著优化模型的完整数据。
策划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计划选址、空间地理分析和空间条件数据收集以及基于信息处理的建筑模型和结构建模。
与GPS 技术一起,应用BIM 技术在规划和分析空间地理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模型的后续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具有明确的建筑地址分析,然后是精确的空间架构,以及内部结构、大小等参数的定义,开发了基本模型。能够考虑到项目需要对材料的质量、类别和水平进行详细的审查。
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库,BIM 技术可以迅速计算空间结构数据和计算机统计成分数据,并初步构建完整的建筑模型,现阶段应用BIM 技术时可以有效避免错误,提高数据精度,为工程提供相关的数据,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快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模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装配式建筑工作量主要集中在部品部件的生产上,对防御系统阶段的材料选择和尺寸需要有准确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阶段的规格输入不同部件的信息。将模型与实际施工现场及时结合,一方面可以保证装配过程中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产生高质量的部品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这满足了施工和批量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依据建筑模型提前生产可以解决设计使用的材料无储存或不合理使用资源、时间等难题。
装配式建筑不仅需要设计阶段、生产阶段结构的高精度、一致性和稳定性,还要求装配阶段具备绝对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在装配阶段必须严格控制结构,适当控制和跟踪实时信息,需要建立信息模型,利用模型及时记录和监测组件布局,实施有效跟踪,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采取应对措施。
在装配阶段,除了实时结构控制之外,还需要观察质量和性能。基于模型的数据进行比较,及时观察实际进展与进度计划是否落实,及时发现并纠正缺点,及时发现数据变化影响其他数据模型,要进行及时的修改。
在项目完成后,为了实现建筑的管理自动化、资源管理自动化和金融管理自动化,BIM 技术确保了管理系统中预先开发的组件的存储,并允许BIM 管理平台拥有所有信息。完成后,BIM 系统将存储建筑、经济状况和容量的信息,财产管理将通过BIM 系统对所有存储信息进行持续监测。研究装配式工程管理整个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准确分析和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可以使用BIM 数据库来确定可再生能源是否可以在预期寿命允许、在环境上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建筑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未来一段时间内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将占据主导地位。而具有支持和深化设计三维建模功能的BIM 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还可以提升建筑质量水平,BIM 技术运用无疑将成为未来装配式建筑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