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洋
浅谈当前中国企业对于专利的认知误区
汤洋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身的技术。但由于企业自身对专利的不了解以及整个行业的影响,当前中国企业对专利存在不少认知误区。分析了中国企业对专利的认知误区及其形成原因,并对企业如何改善对专利的认知给出了一些建议。
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认知误区;授权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跻身世界前列。然而,专利数量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企业实力的提升,热火朝天的表象下,掩盖的是专利申请的乱象和企业认知的误区。
2018年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54.2万件,其中授权43.2万件;截至2018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60.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1]。
显然,从数量上来讲,中国已是专利大国。而与往年相比,增长的势头也很明显。2018年,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和拥有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8%和17.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17年底提高1.7件[1]。
同时,在2018年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5.5万件,同比增长9.0%。其中,来自国内的有5.2万件,同比增长9.3%;而国外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4.8万件,较上年增长了9.1%[1]。这表明,中国的专利市场与国外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论是国内企业走出去,还是外国企业走进来,都绕不开专利布局与分析,这说明中国的专利市场正在日趋规范。但在热火朝天的表象下,却隐隐有着混乱的迹象;造成乱象的原因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代理机构。本文将着重讨论目前企业对于专利的一些认知误区,并尝试探讨一些解决的方法。
现在申请专利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也开始逐渐把专利视为企业实力的体现;很多企业里贴满墙壁的专利证书就是明证。但这种略显浮夸的方式恰恰反映了不少企业的心态——专利越多越好。
诚然,专利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实力,比如华为每年都有数千件专利。但华为的研发能力在全球都是位于前列的,国内又有多少企业能有那样的实力呢?不少企业盲目追求专利的数量,而不考虑自身真实的研发能力,这样会申请很多含金量很低的专利,降低了授权率;即使能够授权,也很容易出现无效的情况,给自身造成一定的损失。更有甚者,申请专利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完全根据政府出台的奖励政策来申请专利,以致于出现了大量的“劣质”专利。而当政策变化时,又变换申请方向或者干脆不再申请。将专利申请变为牟利的工具,不仅浪费资源,对企业自身也是毫无益处。
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企业与代理人不可避免地要针对技术方案进行沟通,这是撰写高质量专利的前提,但这种沟通对双方来说都不合适。很多企业在申请专利之前并没有对专利申请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了解,在沟通的过程中又容易先入为主;而且企业的一些想法很难改变,即使代理人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2]。例如,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企业担心泄密而不愿意提供详细的技术方案,但缺少关键的内容不仅使得技术方案不够完整,甚至有时都无法构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即使代理所会签订保密协议,企业仍然会有担心。究其原因,是企业不了解“公开换保护”的原则:技术方案要获得专利保护,必须包含所有的必要技术特征,否则无法授权。也就是说,如果要申请专利,就必须有详细的技术方案,这样代理人在撰写专利时,才能提炼出核心的细节,在满足公开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少地披露技术细节。如果企业不愿意提供完整技术方案,不仅容易造成申请被驳回,而且就算授权也会导致保护范围过大或过小;保护范围过大则容易被无效,保护范围过小则会造成损失。
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但究其原因却大同小异:企业对专利了解有限,对代理人或者代理机构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导致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专利代理人的工作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申请流程,需要了解多个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够与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快速、准确地提炼出必要技术特征,同时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等。另外,要撰写出高质量的专利,必要的时间花费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国外不少地区,专利代理人的收入颇为可观,这正是专利代理工作技术含量的体现,但在国内情况并不乐观。
由于存在大量的小代理所以及黑代理(无代理资质的机构),国内的专利市场充斥着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同时,很多企业自身研发实力较差,申请专利并不是为了保护自身技术,当面对极低的报价时自然会优先考虑。长此以往,正规的代理所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价格战,这必然会导致代理人收入降低。
此外,很多企业都认为代理人的工作较为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负责将技术方案转变为申请文件的格式,不愿意支付较高的代理费。而代理人为了提高收入,在不能提高单个专利提成的前提下,只能增加撰写的数量;但人的精力有限,并不能无节制地提高撰写速度。在大环境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这样的死循环很难破解。这也造成了专利代理行业经常性的人才流失,代理人往往做不了几年就会离开这个行业,对双方来说都是损失。
专利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自身的技术,防止他人侵犯自身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专利进行综合应用,如专利布局、无效以及质押等,以充分发挥其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但是,不少企业在专利授权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价值。对于企业而言,似乎有用的只是证书,可以用来证明企业的实力。这样的做法是对专利的浪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3]。
部分企业虽然有维权的意识,但平时却疏于搜集情报,没能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往往在被侵权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样即使在事后维权成功,也有大量的损失无法挽回,不可避免对自身产品造成的冲击。此外,还有些企业认为,只要确保专利不被侵犯,并且及时维权就可以了。但专利能够带来的收益远不止于此。例如,在申请阶段,就应该对各技术方案进行综合考虑,实施专利布局,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在面对专利纠纷时,可以考虑使对方专利无效,专利还可以用于质押等。企业还是需要加强自身的专利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专利的价值。
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还是很重视专利的,因为的确可以使自己的技术得到保护,带来正收益。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以及行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企业对于专利的认知以及运用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亟待提升。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首先要加强对专利的了解,大胆尝试,并且多去运用。同时,也要增强专利意识,及时申请,及时维权,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还有一些问题,并不是企业独自可以解决的,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比如,企业固然应当申请正常的专利,并且寻求与正规代理所合作,但是代理所也要摒弃走“价格战”路线,行业监管也要加强。还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善。
当然,情况正在好转。现在有些代理所已经开始走“精品路线”(追求写好每个专利,而非一味追求数量),不少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认同这一做法。同时,国家也在加大监管力度,逐步规范专利行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能够熟练地使用专利,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
[1]人民网.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年主要工作统计数据及有关情况发布[EB/OL].[2019-01-10].http://ip.people. com.cn/n1/2019/ 0110/c179663-30515513.html.
[2]杨鑫超.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4):15-16.
[3]刘婧.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的应用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9):63.
G306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4.039
2095-6835(2019)24-0092-02
汤洋(1991—),男,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