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吉,丁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刘高吉,丁菲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世纪各国教育的主旋律,是一国发展的原动力和国家崛起的灵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亦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平台,高职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人才
随着国家教育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创业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受到全国高校的重视。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怎样将培育技能人才和国家政策相结合成为各个高职院校探讨的重点话题。
创新教育最早始于美国,美国在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中提出,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国力提升,随后提出教育改革方案,提出高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将传授科学价值观与科学探索精神放在首位,这预示着美国创新教育改革的开始。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开展了第一次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九所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自此以后各个高校在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上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探索,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由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以及国内教育现状的限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部分问题: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只把其当作一种政策开展,只在极少数学生群体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并且创新创业是需要投入时间孵化培育,由于部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多,压力较大,无法参与其中,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度非常低,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的科学系统的教育推广到大部分学生群体中。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科学融合,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仍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③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过于理想化,无法运用到现实社会中。④缺乏有效的师生激励机制,无法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共同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等教育在中国逐渐大众化。这虽然适应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同样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造成社会缺乏大量的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且要始终将全体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落实到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身上,更要将其融合到教育体系中,才更能凸显出高等教育的普适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不断摸索过程中,革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设施、更新师资力量,更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切合实际、合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才能更好贯彻中央的教育改革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的资源供给。
国家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是针对全体高校学生所开展的,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普适性教育政策,教育方式是持续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要通过不断培育和孵化,并在此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扩大其优点和优势,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思维,形成核心竞争力。而中国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个别学生的培养,将创新创业当作精英教育,违背了国家推动双创政策初衷。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创新创业能力开发也具有渐进性的特征。教育方式一定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策略,逐步营造出校园内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科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要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所应注意的实际情况。各个高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差别,以及学校内部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有差异性。各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一定要切合学校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使各个高校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连续性不断育人的过程,人才培养制度尤为重要。建立科学、健全的双创人才培养制度,是推动双创在学校全面开展的基础。这种人才培育制度建设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培养机制,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基础之上提出的概念,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上一定不能将其分化成两个部分,它们具有共生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会让其具备更强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的经历和实践也会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过来提高学生的双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指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是每一所高校的根基,双创教师是所有高校稀缺的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打造强大的双创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双创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创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不能因为重视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双创型师资力量的培育。中国目前仍极其缺乏双创型师资人才,能够具备双创意识的并且能将创新创业思维、方法以及理念传授给学生的师资资源较少,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推进的根基。
创新创业教师教学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双创的思维和意识的养成教育,而不仅仅是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并且要以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教育理念需要有所转变,只有将传统的教授专业基础知识方法转变为更为先进的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能力传授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双创知识,有效挖掘双创导师的引导作用。指导老师在注重挖掘学生双创能力的同时,不过于弱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顺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为未来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或者走向社会奠定更完备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储备。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不能仅仅局限在部分优秀的学生身上,学生是双创的主力军,要发挥出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定要相信学生。树立人人可教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实践,让所有学生有所收获,在创新过程中受益,在创业过程中成长。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从校外引进高级人才,还要注重校内双创师资力量建设。打造师资培养体系,搭建双效双创师资建设平台,保证双创教育更好运用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并保持长效活力。双创师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组织新老教师参加各种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培训,以及去双创教育著名的国外高校交流学习丰富的双创经验,还可以通过各个教师特点和优势,为每位教师制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培养方案,建立教师培养长效性机制。
通过师生共创,形成一种师生同步提升的长效机制。双创的目的是拓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本质并非只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全过程深度参与,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是实施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师生互动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师生共创是双向的师生交流合作,一方面学生可以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对项目的指导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从中吸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师生一体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
[1]仇志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171-172.
[2]冉春秋,黄永东,崔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个案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5-170.
[3]吴昀辰,王秀云.论高职院校“五维一体、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20):82-85.
G717.38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4.032
2095-6835(2019)24-0078-02
刘高吉(1989—),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职业教育。
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YK-17-07-04)
〔编辑:严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