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9-11-29 20:54:46杨治国马亮陈少华
航天标准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标准化基础

杨治国 马亮 陈少华

(1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北京,100854;2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38)

文 摘:立足于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对当前形势以及标准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对标准化的基础作用、战略地位及意义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标准化建设与产品质量提升的措施建议。

标准化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保障的重要技术基础,被誉为支撑和推进科研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两个 “轮子”之一 (另一个是 “计量”)。标准化工作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技术和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专业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更是建成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重要支撑。

1 企业标准化战略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标准在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一流的伟大征程中,将再一次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创新者们依靠着IEC、ISO和ITU等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来确保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推动新技术的顺利应用,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一流企业做标准”,标准已然成为全球知识与创新传播的有效载体。比如,美国的ANSI标准、日本的JIS标准、德国的DIN标准、英国的BSI标准、法国的NF标准均为世界所公认,此外,美国的许多行业协会标准在世界上也具有较高知名度。新时代,标准化的总体定位已经由“产品技术基础”向“企业战略支撑”转型,越早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就能越早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高标准的竞争力、参与全球标准竞争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大选择。

对于企业经营和产品质量提升,标准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规范工程管理、研制、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实现高可靠性、高质量组批生产,尤其是能够保证复杂产品研制任务的顺利实施,为科研生产、企业经营提供保证;②统筹当前“大数据、智能制造、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项目急需、标准先行”打造统一高效的应用平台,筑牢基础;③联通合作各方,协同合作的技术界面,规划合作的技术路径和技术语言,打造合作的技术基础,促进合作和知识共享;④搭建基准和平台,打破行业壁垒及利益藩篱,避免重复低效投入,带动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技术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决定了标准化的重要性,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凸显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建立新的消费价值观体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诸多发达国家以及先进企业无一不注重标准化、注重技术基础,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小到大家都熟知的世界连锁餐饮巨头麦当劳、肯德基,从食材原料、油温控制到服务推广,事无巨细,均有详细的标准和手册。大到德国制造、瑞士手表等,都是精细化管控的典范。英特尔公司的CPU以及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主导了全球30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ARM公司的CPU架构以及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在这10年移动终端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这些先进企业注重标准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成为标准和专业的主导者。为什么德国的制造口碑那么好?十九世纪,德国也一直处于偷学、仿制的发展阶段,甚至成为劣质产品的代表。1887年,英国议会要求所有进入英国的德国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这在当时是一个带有侮辱色彩的符号。为此,德国发动“品质革命”,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标准化工程,打造完备的工业基础,实现标准化、制度化、机械化,提倡工匠精神,终于将德国制造推向全球。

2 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拓展需求,新形势、新要求赋予了企业标准化更为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标准化作为基础性工作,在企业众多业务当中,无法受到足够的重视,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企业的基础不牢、发展不均衡,从根本上制约企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产品的质量。深入剖析当前标准化现状,整体上存在如下问题。

2.1 产品的技术标准总体上缺乏竞争力

我国企业执行的大部分标准在竞争力上、技术成熟度上落后于先进的国际标准,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不多,多数标准在国际社会缺乏知名度。尽管目前中国牵头发布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递增,但客观上其取得突破的标准大多集中在优势专业领域,并未有效覆盖核心基础领域。企业主要依据的国标和行标普遍只能满足国内先进,尚不具备世界领先能力。

2.2 依据标准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

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大多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标准,其标准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为企业带来丰厚效益和垄断地位[1]。目前国内标准的体量较大,但是现实的指导和应用效果欠佳,缺乏系统性,标准内容普遍追求的是“永久好的”,描述性内容偏多,不能满足特定的需求,产生的效益不高;从垄断地位来说,我们的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比例较低。

2.3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突出问题就是企业标准化基础相对薄弱,标准化的政策和管理尚未完全跟上,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更多还是依赖上级标准和标准化课题项目去牵引,被动进行标准的编制和研究,标准化的创新意识和机制也相对欠缺。由于基础不牢,标准对于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和有效支撑不够,一方面是由于执行不到位,更重要是因为相关基础标准先进性不足。在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标准化还没有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贯穿始终,许多企业也没有把标准化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和管理。

聚焦产品研制过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关键产品急需的核心和重要标准的缺项仍比较突出,标准在数量、构成和覆盖领域上,与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相比明显不足,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对产品支撑不够;②部分标准的层次、体量和布局等不协调,个别标准之间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甚至是矛盾的现象,很难成体系的发挥作用,标准体系表也未能充分发挥其总体引领、动态管控和专业支撑的作用;③长期以来,标准化作为基础性工作,在众多业务当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其基础不牢,整体不均衡;④标准制定存在自定自用和“树烟囱”现象,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及评估手段也不健全。

3 措施与建议

3.1 转变观念,将标准化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传统思维和原则大多集中在“产品急需、问题导向”,而站在企业生存发展、市场开发、技术提升等方面的少,导致系统性、全面性不足,标准化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保证和引领作用不到位。新时代、新形势下,要严格贯彻落实新标准化法,深刻领会新标准化法的内容精髓,标准化定位要由“产品技术基础”向“企业战略支撑”转型,标准体系要由“面向产品”向“面向企业”转型,标准化管理要由“分层管理、多头建设”向“统管统建、系统运行”转型,标准实施监管要由“文本传递、单点实施”向“嵌入流程、闭环应用”转型。

3.2 标准牵引,抢占制高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立志于国内领先乃至世界一流发展目标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竞争,通过标准提升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竞争话语权。国际标准突破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国际标准信息跟踪及有效采用制度,积极开展国际标准的分析研究,对国际标准转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鼓励企业相关专家及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领导重视,保证资源,创造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有利条件[2],积极利用业务联系与国外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与发达国家标准化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力度,实施重要标准的孵化和推进计划。

3.3 夯实基础,扎实推进标准化专业规划和建设

企业要将标准化作为一项科学技术进行长期规划和专业建设,明确“标准化科学技术”的专业地位,在专业规划、制度完善、政策导向等方面,使标准化专业享有与其他核心专业技术同等地位。建立质量与技术基础的长效投入机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用于标准化、计量等企业质量与技术基础的研究和推进。通过对重点、热点标准的制修订及技术研究,有效解决共性的质量与技术难点,为产品的研制提供工程化、规范化、工具化、实用化的标准化成果;通过标准先行,实现深挖专业潜能,强化基础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稳固的技术基础。

3.4 重视人才,支撑企业标准化工作长远发展

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项目课题的研究发展、攻关创新去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打通标准化专兼职人员职称评定以及人才上升通道。立足于当前数字化仿真、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专业、新领域,按照“专业的人才写专业的标准”,鼓励专业人员积极投身到各级各类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当中。致力于向国家标委会、行业标准化专家组等各级专业组织推荐专家和工作人员,通过参加专业活动,不断拓宽和提升标准化人才的眼界和能力。支持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全面布局,组织专家积极参与通用和基础专业领域的国家、行业活动,开拓视野,寻找先机。

3.5 聚焦实物,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质量管理条例及标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零缺陷理念,贯彻体系思维,建立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实物质量形成过程为主线,系统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类因素,全面筛查质量工作的突出问题,出台一系列适应形势任务发展要求的标准/规范,实现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用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要全面梳理现有的各类工程标准,系统开展标准的“废、改、立”工作,做到健全标准、提高标准、按标抓建,使建标准、用标准、守标准成为自觉行动[3],努力以高标准带动产品的高质量。深化产品“三化”及统型论证,解决产品品种规格杂乱问题,逐步开展产品组件统型,从源头上推进产品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水平。

3.6 立足实际,持续提升企业标准化信息化能力

实现标准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标准立项、审批以及复审效率,建立标准评价反馈信息化机制。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科研生产的实际工作需要,持续开展标准工具化、数据化、结构化的研究以及标准全文数据库、设计基础资源库、技术文件模板库、“三化”产品库的建设工作。重点开展基础数据源规范、智能化标检等先进工具方法的建设和应用。开展以标准全文数据库内容为代表的知识化应用、非纸质标准应用建设,打造企业“一站式”标准化信息平台,具备全文标准数据查询、标准更新通告、标准使用问题反馈建议以及工程经验教训共享等功能。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标准化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标准化简述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