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浩,庄妍茹
在现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产品成为公认的“风口”,不断刷新着“流量高度”。但一样具有碎片化、细分化特点的短音频产品,却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伴随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的传播价值,形成引领业界发展的潮流。
事实上,在媒体转型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广播电台开始实施“短音频战略”。不过到目前为止,很多的探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实质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自身在声音内容上的优势,形成常态可行的变现模式,将是传统广播短音频产业布局的新方向。
短音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短时休闲状态下收听的音频内容[2]。这就表示短音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形式短,适合碎片化收听。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通勤时间普遍拉长、沉淀时间减少,于是,短小精悍又具有沉浸感的短音频产品自然成为了“刚需”。
短音频的特点还在于其包含的场景内容更加丰富。当下网络客户端的短音频产品,开发了尽可能多的细分领域,从传统的音乐、相声到新颖的脱口秀等节目应有尽有,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广播实施“短音频战略”可谓是迫在眉睫。
在向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广播电台往往面临着诸多固有难题,比如传统的部门架构已经不能跟上新业务的发展需要;节目制作受“单人定岗定时”的传统模式约束,不能适应市场上的用户导向产品开发模式;传播渠道单调受限,缺乏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商业营销策略停留在以传统广告打天下,缺乏新形式的创收渠道等。
短音频依托于传统广播的声音特性,进行有声化再创作,是广播内容与多媒体平台融合、与渠道并行的变现新模式[2]。发展“短音频战略”有助于传统广播理念的更新,业务与技术的换代,从而使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内容、渠道、管理等多方面达到深度融合。
在当下综合类音频平台中,在用户聚拢上的能力一直相对有限,而传统广播节目“加工”后的短音频产品,因自身平台具有的诸多优势,反而更容易吸引“粉丝”。
传统广播电台由于长期在相应领域的深耕,早已树立起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吸引了大批固定粉丝。出于对主播的喜爱或是节目风格的偏爱,这些忠实的听众会在传统广播往短音频领域转型时,继续选择跟随和拥护。
网络短音频产品通常具有去地域化的特点,而传统广播除国家台之外,一般都强调在地性。在这些电台中,你会经常听到本地的方言俚语,专供本地人读取的广告资讯等,整个节目风格让人有亲近感。如果将这种家乡感注入到短音频节目中,会使得节目更加“接地气”。
与网络短音频主播素质的良莠不齐相比,广播短音频主持人的专业性具有天然优势,而专业电台的制作水准对比网络平台更是全面压制。最重要的是,传统广播制作出的短音频质量更加过硬,有来自一线的采访素材,也有按照互联网思维生产的优质产品,既保留有传统广播节目的权威性,也适合互联网传播。
任何音频产品想要吸引受众都必须以内容取胜,如果内容空洞无物,单靠主持人的声音“好听”,势必不能满足听众更进一步的价值需求。
如何做好短音频的内容策划?首先要“精”,就是精选、浓缩。上海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把目前传统广播节目中的精华部分抽取出来,进行便于互联网传播的精加工,制作成15 分钟以内的短音频[2]。这个过程绝不是把原有节目进行简单的切割,而是强调创造新的“传播价值”,把以“声音”为卖点的传统节目,改变成更符合移动互联网受众审美的产品。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与台湾快乐联播网合作的《快乐华广EasyGo》是一个关注两岸经济、文化、青年交流的节目,分为《两岸青年汇》《两岸走透透》等7 个子板块,在阿基米德App 上开设了节目专区。针对互联网受众的需求,每期节目的时长由原来的20 分钟缩短为10 分钟,同时增加了更多的主持人环节,节目标题也修改成更适合互联网传播的风格,收到了不错的受众反馈。
除此之外,要积极策划制作专门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短音频内容,这些内容相比传统节目要更具细分场景化,碎片化和伴随性的特性。在这些产品上线后,也可以不断充实传统广播节目的内容。东方广播中心就利用中心的内容创业资金——α 基金做短音频内容产品的资助、孵化、优选和创业辅导,引导传统广播人由为播出生产向为市场生产的思维转变、生产模式转变[1]。
传统广播要打造“短音频战略”,必然要摒弃长期倡导的一些观念,走出“舒适圈”。主播是广播节目中的重要元素,在传统节目中,主播往往只是承担了功能性的串联作用,发挥空间不大。而在短音频节目中,主播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学历背景、语言风格等都可以用来打造“人设”,吸引更多粉丝群体。
《小造咚咚锵》作为FM950 广西音乐台主打造的虚拟主播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听众喜爱和好评。节目内容简短精炼,幽默风趣,三位虚拟主播会结合当下热门话题,互相犀利点评和逗趣调侃挑战听众的笑点。《小造咚咚锵》里的三位主角都被赋予鲜明的人设,小造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城市青年;咚咚是高智商、高情商、高颜值的职场万人迷;锵则是江湖老炮金句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声音到性格,三个人物形象都具备较高的识别度[3]。
在互联网生态下,短音频的互动性属性也被不断放大,传统广播的“短音频战略”也要着重考量这一特点。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华广网”就经常承担着利用短音频产品提前发布广播节目内容的职责,在新媒体平台下形成评论和互动,吸引受众关注。不仅进一步网罗了节目的基础受众,也为新媒体平台的流量增长和变现提供了机会。在2018 年的“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大型直播”“华广青年汇——双创趴趴走”等报道中,此类短音频作品的作用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活动在社交平台带来了高点击量。
所有的短音频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还要接受广告商的审视。通过打造媒体经营的全新生态,进行突破性的顶层设计,让短音频不仅让媒体和广告商都实现获利,又能让节目的品牌性和听众的黏着度都得到提高。
2018 年2 月22 日,贵州交通广播节目全面改版,正式成立类型化工作室14 个,探索实践扁平化工作室管理制度,以“监制工作室”模式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核心用户与资源,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面向市场。由此衍生发展出一系列针对不同市场的商业类节目,分别在交通、汽车、餐饮、家装、旅游、教育等领域纵向渗透进本地生活,成为交通广播打通多个渠道的“先遣队”[4]。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广播以其最为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在短音频市场竞争中必定会拥有一席之地。只要在短音频产品的制作中把握好专业品质和个性风格的平衡,坚持以“互联网+”和“用户×”的思维为主导,进而打开脑洞,不断开发出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具有品牌效应和变现能力的作品,就能在新一轮的短视频战略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