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小艳
1)景观逻辑。媒介化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化”的后现代社会,视觉现象与视觉生活构成了我们现世的视觉景观,居伊·德波所认为的“景观”不单单是对视觉世界的滥用,而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通过物质表达的世界观。而Vlog 作为一种基于生活真实为原则的表达方式,与生俱来具有纪实性,而为了获取受众的观众,通过镜头艺术与观赏性相融合,形成集聚黏合力的景观秩序和景观凝视力量。因此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觉景观逻辑下,Vlogger 在Vlog 中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客我的表达,无论是自我呈现还是表演行为,都是在通过动态呈现表现真实自我的过程。也正是这种基于原生态的语言、肢体表达、情感的符号,构成Vlog 风格化的叙事方式,同时被看作新媒体时代由“图像转向”向“视觉转向”的案例典型。
2)启示。优质Vlog 的内容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测评注重“人”的使用感受,开箱注重“人”的心理变化,游记注重“人”的思想情感。而Vlog因其第一视角的独特视觉传递方式,通过景观秩序和景观凝视力量的搭建,所传达的人文情怀正是现如今电视节目中所缺乏。尽管近年来大热的《中餐厅》《向往的生活》《小姐姐的花店》等慢综艺,也开始尝试风格化的叙事方式,通过明星的纪实体验,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娓娓道来的讲述,给人以清新疗愈的观看体验。但是一些脚本化程序性的设置,部分明星“不接地气”的行为方,和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难免给人一种“博眼球”的假真实感。而制作方刻意制造嘉宾的矛盾、打造艺人的人设,一味追求话题度而选择拍摄思路和叙事方式,因此反而不如Vlog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拍摄和表达方式更吸引人。因为Vlogger 在用Vlog 表达内心和展示自我时,将个人品牌的内在精神和诉求点巧妙的融入其中,并且植入粉丝的心中。在当今青年的社交沟通渠道之中,往往会将追求仪式感等同于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而不会满足于个人的追求“诗与远方”,在这种情况下用对仪式感本身的传播也成了仪式感的一部分,Vlog 被年轻人广泛采纳也就不足为奇。同时Vlog 的视角特点在于聚焦人和人的生活,其表达内容和传播形式都倾向于接地气,融入平凡普通的生活,非常有利于面对网友挑剔的审视。
当传统电视制作平台在各种新型媒体的冲击下,陷入最求大制作、大明星、大投入、新技术的误区,而Vlog 发扬其“小而美”的魅力,追求细节、追求真实、追求极简的风格反而获得大关注度。这就是人格化意识呈现让受众通过沉浸感的体验,与Vlogger 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形成心理依赖。
1)文化逻辑。视觉文化的崛起需要满足3 个条件:第一,视觉技术的进步;第二,消费社会文化的形成;第三,大众传媒的总体视觉化趋势的出现。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使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在新语境下,从被动视觉接受到主动视觉创造,在新技术的赋权下,受众可以利用新的媒介技术,使每各个体成为了“电视台”。尽管Vlog 的视觉创造过程看似是无脑式的自说自话,也没有规定的范式,但是其利用“无编剧+剪辑”的编码形式来反映创作者的主观情绪,同时作为快手、抖音等平台上短视频所呈现出的视觉文化的纵向延伸,对其大量克隆的“丑”“简”“俗”内容再度进行转向,呈现出“后现代”的文化特征,同时赋予了Vlog 更多的美学意味,给观者带来一种“审美式”观赏。
2)启示。新媒体时代的观众在观赏了各种酷炫的技术后,开始回归内容本真。自说自话的编码方式看似随意,不成“规矩”,但是这恰巧就是人类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湖北卫视主持人小艳拍摄的《艳小兔和喜羊羊的Vlog》中,与其先生湖北之声主播杨康在Vlog 中的吐槽、互怼、闲谈、碎碎念所呈现出的状态和他们的职业习惯以及职业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但恰巧这种交流方式却真实反映了生活中平凡夫妻间的对话,因此短时间内她在微博上迅速收获了85 万粉丝。反观电视节目,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甚至是观众,在面对镜头时都会不自觉地“一板一眼”,让受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Vlogger 拍摄的Vlog 不同于传统媒体制作的电视节目,让观看者可以跟随着镜头的移动仿佛在同Vlogger 一起体验他的生活,这种前所未有的“云体验”通常也能让受众沉浸其中。而Vlog 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也不同于看电视那样,仅仅只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也满足了现代“空巢青年”的心理陪伴和表达需求,因此制作符合现代受众视觉文化审美的节目,让受众能沉浸其中是电视人应该顺应的时代变化。
除此之外,Vlog 贵在短,成在精。相较于动辄100 分钟的电视节目,优质Vlog 的内容设置更符合受众的视觉文化逻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故事,升华主题?如何对优质的节目进行二次拆分,根据不同的终端特性进行分发?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优质Vlog 中找到答案。
1)消费逻辑。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人通过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开始向小众传媒过渡,不再是“千人一锅饭”而是“千人千胃”,媒介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偏好来量身定制“开小灶”。而受众也开始根据自身符号价值的消费来标记所归属的阶级,选择进入不同的圈层。Vlog 也因其受众精准化、人物个性化、极度生活化等特点,在追求流量的同时,记录Vlogger 在当下的主观情绪,探索别出心栽的高级趣味,针对年轻群体文化品位消费方式的不同,通过日常、游记、学习、开箱、测评、探店等主题,迎合不同受众的消费心理。
2)启示。知名Vlog 达人王怡苏擅长拍摄数码产品的测评,一期《海森德尔现场试听Vlog》在10’03’’的时间里,通过俏皮的语言表达和第一手的用户体验,向受众展现了试听的全过程。同时在亲测过程中,她娓娓道来了一段陈年往事,消费自己感情的同时,既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时间需求,也满足了受众的娱乐消费需求,因此这期Vlog 也获得了191 万次的播放而且直接诱发受众的购买行为,拉动消费主义下的带货经济。不难发现,其实在这期Vlog 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在消费自己,这与传统的电视节目传播有着本质不同。
因此在传受关系变革的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要想观众所想,做观众所念。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服务者,更要做电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者、以及信息所涉及产品的销售者。最近几年我们发现电视节目制作的主体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不变的是内容竞争依然是核心,针对目标受众的消费心理,对节目进行垂直深耕,甚至对同一题材的多类型进行细分,才能走进更广的受众中去。
Vlog 作为一种依靠视觉进行传播的社交方式,在视觉逻辑主导生活的今天,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并且作为连接传受双方的媒介,不仅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也在悄悄改变并且创造着大众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生活。
在媒介景观的世界,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Vlog其实,都是影像声画的力量超过了文字的力量。而电视作为新世纪的“宠儿”,曾经也如今日的Vlog一样,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那么,在如今传媒竞争急速加剧的今天,电视人想要在传媒“战国”霸居一席之地,就必须取其精华,为吾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