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颂科学
——评郭曰方科学诗的创作特点

2019-11-29 15:54杨虚杰
科普创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创作

苏 青 杨虚杰

郭曰方常年坚持科学诗创作,成果丰硕,我认为,郭曰方的科学诗具有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科学主题、感情真挚丰沛、文字朴实优美等特点,分析、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对促进科学诗乃至科学文艺发展,意义重大。

一、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民众心声,彰显了科学诗的使命担当

郭曰方1964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部工作,不久即赴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担任外交官,负责援建项目管理。1977年他被调至中国科学院,先后担任方毅副总理秘书,中国科学院信访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等职。他在职业生涯中主要与科技工作及科学家打交道,见证或亲历了自“文化大革命”至今的所有重大科技事件,创作的科学诗牢牢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了时代的心声,呼应了时代的需要,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受到同时代读者的喜爱。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重要观点。“科学的春天”终于来临。在拨乱反正、治理整顿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主管科教工作的方毅副总理的秘书,郭曰方为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既是“科学的春天”的见证者,又是耕耘者,自然对这一来之不易的“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格外地珍惜。在他创作的众多科学诗中,曾多次写到“科学的春天”,如《邓小平与科学的春天》《春天的故事》《从春天的原野出发》等。

1978年3月18日/初春的阳光/那样深情而温暖地/抚摸着/北京的每一扇窗棂/每一条小巷/那位从风雪严寒中/走出来的老人/此刻,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踏上人民大会堂的台阶/这一天/他将用那双指挥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大手/为共和国的科学史诗/揭开崭新的篇章。①摘自《科学精神颂》(长诗)第六章“春天的故事”。

这是诗作描绘全国科学大会的点睛之笔,生动阐述了邓小平在砸碎套在广大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极大地推动生产力解放、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对邓小平这位“科研人员后勤部长”的由衷礼赞。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他又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我们不会忘记 40年前/科学登攀的千军万马/从春天的原野出发/在神州大地 山呼海啸般荡起/振兴中华 那气壮山河的呐喊/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位播种科学春天的老人/曾用铿锵洪亮的四川口音/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地发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性宣言/今天 当我们从十九大的会场/再次出发 抚今追昔/又怎能不感慨万千/科学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花开满枝 硕果累累/科学技术的腾飞/让一个曾经被屈辱被压迫的民族/终于 在全世界的目光中/挺直了腰杆 仰起了笑脸。②摘自《从春天的原野出发》。

当社会上出现质疑改革开放的杂音时,郭曰方赞美“科学的春天”的这些诗句,无疑是最好的回应和反击。

200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暨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

应形成全国方方面面共同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气氛,应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

在这之前的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则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受江泽民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应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约请,郭曰方立刻联合著名作家郑培明着手为青少年创作讴歌科学精神的长篇抒情诗。他们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搜集资料、构思框架、捕捉灵感、遣词造句,终于如期合作完成了《科学精神颂》这首4000 多行的长诗,并于当年12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科学精神颂》具有时间跨度大、涵盖科学内容广、涉及科技事件多、描写科技人物精等特点,它以气势恢宏的笔触、跌宕奔涌的激情,讴歌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及几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卧薪尝胆、用热血和生命创造的辉煌科技成就,彰显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品质、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评论家认为,这是中国的一部科学史诗,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的当下,对激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关心祖国科技发展、投身科技事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郭曰方认为,科学诗人应该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己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满腔热忱地关注科学新发现新成就、技术新发明新进展,用诗的形式向公众宣传科技人物、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2006年1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时,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启动,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郭曰方闻讯,激动地连夜赶写了《科学,让中国人实现了千年梦想》这首诗,热情讴歌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骄人成就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首诗中,他对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升空探月做了诗一般的“实况”转播,可谓现场感十足、时代感浓郁、自豪感强烈。

看吧 当喷薄耀眼的火焰/蓦然间 托举着中国的长征火箭/冲天而起 当嫦娥一号卫星/旋转着优美的舞姿 频频回首/依依惜别 亲爱的故乡/顿时 欢呼声掌声鞭炮声响彻云霄/在神州大地/卷起排山倒海的声浪/啊 骄傲和自豪 在人们胸中燃烧/兴奋和泪水 在人们脸颊上流淌/此刻 全中国的父老乡亲都举起/森林般的手指 为嫦娥一号/挥别送行 那千年寻梦的轨迹啊/如此光芒四射地 划过长空/牵动着全世界惊喜的目光/也洋洋洒洒写下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 实现伟大复兴的热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搭建了开拓创新的宽广舞台。郭曰方在最新出版的《亲爱的祖国》诗集中,再次用诗句憧憬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又一次唱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集结号:

科学攀登的道路 坎坷崎岖/前方 依然耸立着万水千山/科学探索的航船 风云万里/远方 依然蜿蜒着激流险滩/既然 历史选择了我们/注定成为 科学攻关的战士/任凭它关山万重 风云变幻/又岂能阻挡 我们勇往直前/有科学春天的阳光照耀/有鲜红党旗指引的航线/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创新超越 卧薪尝胆/用科学的力量托起/对祖国的庄严承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一定要在我们的手中实现/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手中实现 啊 明天 属于我们/我们 就是明天/我们 就是明天。

二、紧扣科学主题,颂扬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诗的文学成就

什么是科学诗?科学诗具有哪些特点?如何把握科学诗的创作?这些都是科学文艺研究者不断探索和科学诗创作者热切关注的问题。郭曰方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在他眼里,所谓科学诗,就是科学与诗歌的结合。凡是采取诗的形式讴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揭示科学真理、抒发科学追求、描绘科学“真善美”的,都可被称为科学诗。在我看来,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创作体裁上看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从内容题材上看有田园诗、战争诗、科学诗等。科学诗只不过是从内容题材上进行划分的一种诗歌形式而已,凡是以科学技术为内容题材或创作主题的诗,均可视为科学诗。

郭曰方长期在科技领域工作,亲历了许多重大科技事件,目睹了许多重大科技成就的诞生,他与众多科学家有过密切交往,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都为他创作科学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科学诗紧扣科学主题,巧妙地选择创作突破口,一个科技事件、一项科技成果、一位科技人物,乃至一种科学现象、一个科技知识点,一旦跃入诗人的眼帘,都会触发他的灵感,点燃他的诗意,激起他的诗情,一首首激情满怀的科学诗就这样从创作者的嘴里朗朗涌出,一行行优美动人的诗句就这样从诗人的笔端汩汩淌出。

1980年,年仅39 岁的郭曰方经检查发现患有胃癌,并已发展到中后期,做完胃切除手术后,便是长达5年的化疗,由此骨瘦如柴,体重骤降。面对死神的威胁,郭曰方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科学诗《我是一块煤》。

我是一块煤/没有珍珠那样瑰丽/没有宝石那样娇艳/也没有黄金那样高贵//但是 我有一颗会燃烧的心/时刻等待火的召唤/我有一个坚定执着的信念/把一切献给人类//我向往光明/不愿在漫漫长夜里沉睡/我追求解放/尝够了高温高压禁锢的滋味//……是的 我黑/但却表里一致/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也要发射光辉//当然 有时我也会受到冷落/被弃置露天 付之流水/但我走到哪里都瞩望着未来/既不懊恼 也不气馁//……即便是我变成了/变成了煤渣炉灰/我也要充当建筑的骨架/去把风雪严寒击退……

这首诗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煤的科学功能和生活的美学价值巧妙融合,表达了诗人同疾病做顽强斗争的不屈意志,抒发了诗人执着的人生追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郭曰方用《历史性的跨越——祝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首诗表示热烈祝贺;“嫦娥三号”发射前夕,他又写出了《飞吧,嫦娥》一诗给予由衷祝福。时逢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诞辰,他分别写下了《中国,将再给世界一个新的奇迹:献给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与科学的春天:科技工作者的思念》两首长诗,用科学诗的方式缅怀这两位伟人以及他们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立下的丰功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华诞,他更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诗篇《献给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大力宣扬、歌颂中国科学家心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在郭曰方众多的科学诗中,题材最多的还是献给科学家个人的诗歌,仅2007年出版的《共和国科学家颂》诗集,就收录了他写给100 位科学家的诗篇。他歌颂的科学家涵盖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跨越好几个时代,既有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周培源、严济慈等老一辈科学家,又有“863 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倡导者如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等战略科学家,还有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如韩启德、刘嘉麒、白春礼等中坚专家学者,更有像陈景润、林俊德、南仁东、马伟明等时代楷模。

他对“两弹一星”元勋更是情有独钟,专门给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全部23 位科技专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逐一赋诗,表达自己对这些堪称“时代楷模”“国家脊梁”“民族英雄”的科学伟人的敬意,用诗歌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 “两弹一星”精神。2018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一天,中国科学技术馆专门为画家杨华女士举办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以庆祝中国8100 万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事后,郭曰方与杨华联袂完成了《大国脊梁:诗画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诗画集。

郭曰方在从事科学诗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开拓科学诗的题材和自己的视野。他认为,科学诗自然应重点讴歌科学事件、科技成果、科技人物、科学精神,但却不应局限于此,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都可用作科学诗的创作素材。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为科学诗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开辟了更为宏大的领域。他在《溜边者心语:我的科学艺术情缘》一文中写道: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我这一辈子能够在科技界工作,有机会为科学服务,为科学家歌唱,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事科学诗创作近40年来,郭曰方先后独著或与人合著出版了《唱给大自然的歌》《科学的旋律》《科学的星空》《科学精神颂》《共和国科学家颂》《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科学发展三字经》《亲爱的祖国》《脊梁:献给共和国科学家的颂歌》《大国脊梁:诗画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等科学诗集,填补了用诗歌歌唱科学、表现科学家精彩人生的一项文学创作空白,成为独步诗坛、独树一帜、独成一家、独领风骚的科学诗领军人物。

三、饱含真挚感情,坚持实事求是,抒发了科学诗的博大情怀

郭曰方对科学充满了热爱,对科学家充满了感情,这使得他创作的科学诗感情真挚、情感丰沛、格外动人。身患癌症后,他在做出后半辈子致力于科学诗创作的决定时,就表达了这样的创作初衷和博大情怀:

科学家是当今最可爱的人。我期待着更多的作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科学题材的创作,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自己写我所熟悉的科学家。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钟爱,更是对科学的尊重,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社会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对科学强国的一份担当。①摘自《溜边者心语:我的科学艺术情缘》。

汪德昭院士是中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科院水声研究所被拆散,1977年邓小平刚恢复工作,汪德昭就致信小平同志,建议立即恢复水声所,恳请将自己留在水声科研第一线,不要调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邓小平批转方毅研究处理,郭曰方为沟通相关部门和汪德昭之间的联系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两人遂成忘年之交。郭曰方敬佩汪老为中国的水声事业披肝沥胆、奋力攀登、无私奉献。1998年12月,闻汪老病逝,他满怀悲痛写下了《微笑,在浪花中绽放》一诗,深切缅怀汪老,讴歌他为中国水声物理研究、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你把一生的理想/都交给了海洋/交给了风浪/探听水声的传播/研究声波的聚合/观察鱼群的方位/探测潜艇的动向/你用警觉的神经/和敏锐的目光/捕捉声道声场的变幻/你用科学家的责任/和献身的精神/在万里海疆/为祖国织成了一幅/幸福安康的天罗地网。

其情,如海水般清净;其意,如大海般深沉;其景,如海洋般宽广。

坚持写知悉的科学知识、熟悉的科学人物、亲历的科学事件,这是郭曰方科学诗创作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他在《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写进世界数学史的经典:献给陈景润院士》中这样描绘陈景润。

是的 那就是我们的数学家陈景润/正怀着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向着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奋勇登攀/他的身材是那样矮小瘦弱/他的笑容是那样谦卑腼腆/他的意志却坚如磐石/他的理想如阳光般灿烂/多少次风餐露宿/多少个彻夜无眠/多少回涉过激流/多少次跨过深渊/他终于完成了 令举世震惊的冲刺/将那颗璀璨耀眼的宝石/戴在了自己的胸前/森林在振臂欢呼/大海在高声呐喊/啊 会当凌绝顶的瞬间/竟是那样风光无限/此刻 陈景润却说/他是在用数学 符号 定理 公式/逻辑和推理写诗/那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数学运算稿纸/就是他闪耀着创新思维光芒/和富有奇特意境的宏伟诗篇。

这是郭曰方献给好朋友陈景润院士的怀念诗章。

陈景润长期从事解析数论研究,因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而名闻遐迩。第一次见到郭曰方,这位个性鲜明、憨厚可爱的数学家就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说:“老同学,你好吗?”郭曰方感到纳闷:“我们怎么会是老同学呢?”陈景润解释道:“方毅副总理是厦门人,我也是厦门人,你是方毅的秘书,我们年龄又差不多,自然就是同学嘛!”这就是陈景润的推理逻辑。在郭曰方看来,这真是一位太有意思的科学家了,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病去世,年仅63 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郭曰方写下了上面那首感人的诗。

科学现象纷繁无比,生活视角变化多端,诗的意象千姿百态。作为中文专业大学毕业的科学诗人,郭曰方善于透过纷繁无比的科学现象,选取最为独特的观察视角,捕捉最为难忘的生活细节,营造最为感人的诗歌意象,创作流芳后世的科学诗篇。

突然 飞机在剧烈地抖动/驾驶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永怀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烈火吞没了机舱/在农田里熊熊燃烧/有谁能够想到/当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那只沉甸甸的文件包/竟完好无损地抱在郭永怀的怀里……

这是郭曰方歌唱“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的诗歌《郭永怀,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中最为精彩、感人的一段,一直在读者中广为流传。郭永怀是唯一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三项工作的科学家,怎样表现他爱国奉献、英勇牺牲的精神,郭曰方最终选定了他坐飞机赶回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因飞机失事而壮烈牺牲的悲壮情景,写出了这首感情丰沛的诗篇,留下了这段催人泪下的诗句。

四、巧施文字艺术,贴近读者需求,展示了科学诗的创作特色

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社会的进步,科学家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执着追求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正是他们对“人生什么才是‘幸福’、怎样才算‘值得’”的最深刻、最完美的诠释。受身边科学家的感染,郭曰方对“幸福”和“值得”也有着与他们差不多的认识。在他看来,数十年来,有机会与科学同行,与艺术同行,为科学服务,为科学家歌唱,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就是生活最大的“值得”。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这样的追求,郭曰方的科学诗就显得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朴实,那样的优美。

诗是调动文字和感情的艺术,是感情、意境和文字三者美的聚集、交融、升华后的呈现。从写作方式来讲,郭曰方的科学诗似乎更应归类为抒情诗,而科学抒情诗则因传播普及、大众朗诵的需要,必须做到文字严谨、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音韵优美,将科学美与生活美相统一,让读者在美的陶冶和享受中获得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思想、浸润科学精神。郭曰方也正是这样来践行自己的科学诗创作的,创作每一首科学诗,为了通俗易懂、便于传播,他都力求内容明了、文字通晓、朗朗上口、适合吟诵。

《你是一颗用中国心点亮的灿烂明星——献给南仁东》,这是郭曰方献给已逝科学家、“中国天眼”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教授的科学诗。诗人站在知识获取者也是读者的角度,用科学严谨的术语、平实无华的文字,发出了一连串“天问”,由此颂扬建设“中国天眼”这一大国重器的重大意义,以及以南仁东为代表的科技人员为此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那么 就让我们追随着你的足迹/去探测宇宙空间的奥秘吧/地球 究竟是怎样形成演变的/它与太阳的运动 是什么关系/茫茫宇宙 究竟有没有终极边界/深层空间 究竟有多少星系组成/星系间 究竟还有多少未知天体/那天体上 究竟有没有智慧生命/白洞黑洞暗物质 又是怎么回事呢/中子星脉冲星引力波 又是如何生成/日冕的膨胀加热 与太阳风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总会有流星彗星 划破长空/小行星的碰撞 会给地球造成什么后果/是什么力量 主宰着星系的有序运行/环境的变迁 又怎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有什么办法 永葆我们的家园欣欣向荣/什么时候 人类可以移居其他星球/实现星际穿越 需要什么样的便捷交通。

在科学诗的创作过程中,郭曰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哪怕是一首简短的传播科学知识的诗,同样可以写得富有情趣、包含哲理、充满诗意,唯有如此,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读者的喜爱。他在病中写的《蜜蜂·火柴·萤火虫》,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在青年朋友中广为流传的短诗。

不要总把自己打扮成漂亮的蝴蝶/只会向春天炫耀那美丽的翅膀/还是让自己做一只蜜蜂吧/去为生活酿造甜美的琼浆//不要总把自己吹嘘成一柱栋梁/整天为没有攀上大厦痛苦忧伤/还是让自己做一根火柴吧/去把寒冷黑暗的地方点亮//不要总把自己喻为皎洁的月亮/它的容颜也常被乌云遮挡/还是让自己做一只萤火虫吧/在狂风暴雨中也会闪闪发光。

优美的意象、精妙的文字、顺畅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听后绕梁三日。

郭曰方善于通过“借代”找准科学诗的抒情点,使得科学表达更为贴切,感情抒发更加自然,场景描述更是准确。祝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他就借用了神话传说中“嫦娥”这一美丽感人的意象,写出了《历史性的跨越——祝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首诗。诗人穿越时空,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奉献了如下动人的诗句:

此时此刻 当我们仰望灿烂的星空/自由放飞浪漫的激情 你可闻到/广寒宫外飘来的桂花酒香/你可听到 美丽的嫦娥姑娘/那悠扬动听满怀激情的歌唱……听啊 穿越38 万公里的/茫茫星云 我们竟然可以/清晰听到 嫦娥姑娘美妙的歌喉/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的优美旋律/怎不叫人心潮澎湃 令人心驰神往/啊 朋友 请高高举起你的酒杯/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吧/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开启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谱写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篇章。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支持下,谢芳、殷之光、卢奇、曹灿、石维坚等著名艺术家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数十场“科学与祖国”专场诗歌朗诵演唱会,朗诵的诗歌大多为郭曰方创作的科学诗。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认为,郭曰方的科学诗思想性强,他用朴实感人的诗句,热忱地赞美了科学家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正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在他看来,郭曰方的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拗口、晦涩的句子,通俗易懂、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诗句中蕴含着浓厚的感情,尤其适合群众朗诵。

郭曰方的科学诗既是科学的赞歌,又是时代的强音。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特定的主题,书写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画卷。他创作的这些科学诗歌,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不已的宏大史诗,成为提升广大公民科学素质的优美读本,成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拼搏奋斗的出征战鼓。

衷心地祝愿郭曰方在科学诗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创作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