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之健 编辑/小丁
2019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流感发病例数765 186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为167.54%;死亡人数15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为373.17%。”全国的流感防治不容懈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其中,甲类有鼠疫和霍乱2种;乙类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6种;丙类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11种,流感排在丙类首位。
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这种病毒分A、B、C(甲、乙、丙)三型,C型感染症状轻微,通常就像一般感冒,但是A型或B型的感染可造成严重肺炎、呼吸衰竭,并发症风险明显增高。2018年初见诸报端的一个女性案例,由流感引发重症肺炎和心肌炎,并因感染并发症最终不得不接受左腿截肢,右脚部分脚趾切除。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快,易造成大流行,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症状。但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只有经常掌握流感病毒变异的动态,选育新流行病毒株,才能及时制备出有特异性预防作用的疫苗。不过,注射疫苗也要约两星期才能产生抗体,所以疫苗都要提早打,而且流感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不一样,也没法终身免疫,因此要每年打一次,才能发挥防护的作用。
特别是老年人在感染流感乃至普通感冒后,出现肺炎双球菌感染的几率较高,需要用抗生素来治疗。不过,肺炎双球菌有疫苗可以预防,能大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大于50岁以上的成人应该考虑接种,大于75岁的则强烈建议接种。虽然感冒的诊断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有很多很严重的感染起病也很像感冒,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鉴别,明确诊断和对症处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年对四个地区、14个国家47所医院内感染调查显示:平均发生率9.9%(3% — 20.7%)。我国的平均发生率为7.41%,处于中等水平。院内感染已成为发生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所指出的,医务人员由于在日常诊疗活动中接触流感患者的机会较多,暴露于流感病毒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在感染流感病毒的医务人员中,75%以上的医务人员在出现流感样症状后仍继续工作,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会增加其他医务人员和就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染风险。他还说,流感危害大、高危人群广泛,但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却只有2%左右,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能达到50%甚至80%。
作为我国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的上海,2018年常住人口流感发病例数为3 583人,发病率24.78/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2.43%;外来人口发病例数为531人,减少44.05%。这得益于上海市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投入的到位,管理措施不懈怠,尤其是市级层面完善医联体组织构架、明确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医联体内居民签约和双向转诊制度等方面医改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