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沙,张军
河南省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发展模式研究*
吴沙沙,张军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76000)
在国家深入推进大部制改革下,针对河南省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交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河南省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规划模式,分别是河南省“大交通”管理体制模式、“统筹规划,一体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模式、“协同协作、竞合融合”联合运输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河南省各种运输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合作,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全面提升运输服务对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运输方式;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大交通”管理体制;联合运输发展模式
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河南省综合交通紧紧围绕“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四个河南”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努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服务交通”建设,不断优化公路网络,积极推进水运建设,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深化建管、运管、执法体制改革,努力破解融资难题,着力促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内捷外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发挥好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目前,河南省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5种运输方式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服务能力大为增强,但各种运输方式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发展还不协调。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期和基础。因此,站在实现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高度,从管理体制机制、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河南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模式,加强各种运输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合作,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力支撑。
河南省目前处于初步运输化向完善运输化转化阶段,公路在陆上运输中仍占据明显主体地位;铁路在仍旧制约着经济增长和居民出行的同时,其客货运输在市场上的份额显著下降;航空运输增长迅速;内河水运开始复苏;大规模在建高铁项目为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带来更多的竞争和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独自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交通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并提高技术档次的同时,客货运输需求在速度、方便、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明显提高。河南省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已经进入其内部复杂性、矛盾明显上升阶段,通道主导方式的选择、不同运输方式的节点连接和多式联运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在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之前,做好多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引导工作,目前是最好的时机。
目前,河南机场集团、郑州铁路局、河南城际铁路公司在郑州机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民航和铁路各自的优势,形成共存互补的市场关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构,从而实现旅客在高铁与航空之间无缝衔接和快速换乘。
郑州机场二期工程投运后,由郑州铁路局郑州东车站、河南城际铁路公司运营的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郑州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3条城际铁路,与郑州机场T2航站楼共同构成了一个空铁运输联合体,打造无缝快速换乘“直通车”。为了完善空铁联运运力保障系统,在郑州东车站和郑州机场城际铁路间加大运力投放力度,实现旅客快捷换乘。提供旅客航班、列车时刻查询、购票、打印、保险等服务。郑州机场在郑州东车站启用了自助值机系统,满足空铁换乘出行票证的购买或打印,目前,能够办理郑州机场国内航班的登机牌、选择机舱座位的业务。
近年来,河南省多式联运得到快速发展,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在公铁联运方面,2013-07郑欧班列首班班列开行,到2018-07已成功开行1 347班,货源辐射范围遍布全国3/4地域,境外覆盖20个国家108个城市。2013-08,郑州铁路局与郑州交运集团开始公铁联运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多种物流方式“无缝对接”的根本要求,合作内容包括物流联运、城市配送、网络建设、快件运输等7个方面的业务,范围覆盖郑州铁路局161个铁路货运站点,将采取整车、零担、集装箱、配送、拼车、专列快运等物流形式,大力推行“门到站”“站到门”“门到门”等物流服务,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双赢,又有利于加强多种运输方式联运联动,推动中部地区货运物流业转型升级和要素整合,是目前全国最为紧密的公铁联运合作项目。在海铁联运方面,郑州东站开通了到青岛、连云港、黄岛等方向的定期国际集装箱快运班列,并且每周向上海、广州、柳州、成都、昆明等运力紧张区段开行货运“五定班列”。在陆空联运方面,初步形成了国际和国内航线、航空和公路运输衔接互转的航空货运网络,以郑州机场为中心的卡车航班辐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等10多个城市。在水陆联运方面,周口、漯河、淮阳等地港口及集疏运稳步发展,周口港铁水联运货运量约每年突破40万吨。
2.3.1 各种运输方式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省交通不同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铁路、内河水运承担的货运量比重较低,公路承担的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比重仍然很高。从规模上看,2005—2017年,我省公路、铁路、内河航道分别为12.1%,2.5%,1.53%,2005—2017年航空里程增长率为11.6%.几种方式相比,公路增长最快,民航次之,铁路、内河航道增长缓慢。从市场份额来看,在全国货物运输总周转量中,我省铁路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开始铁路市场份额急剧降低,与此同时公路上升至第一位。虽然受到2008年公路、水路运输周转量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从2012—2017年5年数据对比来看,公路市场占有率上升、铁路下降的趋势未变。铁路货运周转量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38.5%下降至2017年的26.1%,水运保持低于10%的比例,而公路从57.4%上升至65.5%.反映出交通系统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结构性失衡问题越加严重,使得原本适宜铁路、水运承担的货物长途运输不得不由公路承担。
2.3.2 铁路、航空运输方式“融”而不“合”
目前,河南省在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体制探索中初步形成了“大交通”管理格局,但是由于铁路与民航的职能边界尚未划分清楚,导致铁路、航空在大交通体制中出现“融”而未“合”的局面。例如目前铁路建设重大战略、规划、实施和运营均由国家铁路总公司负责;铁路的运输安全、相关法规制定由武汉铁路监督管理局负责;河南省内负责铁路相关工作的主要为省发改委下属的基础产业处和河南省铁路建设协调办公室。以上这些造成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还呈现分散式、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多种运输方式的高度融合与统筹建设,影响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统筹融合发展以及各类设施的协调布局,再加上一些事权没有从国家层面下放,造成行政管理部门分割,规划编制、建设施工、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自成体系,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水平低下,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规划编制脱节、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竞争手段单一、发展空间模糊、市场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确,“价格战”成为相互竞争的主要手段,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畸形发展现象,客流物流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换乘、流通和衔接不畅,河南省“大交通”体制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整合。
2.3.3 综合交通一体化运输发展滞后
当前河南省多式联运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联运设施、运营组织、市场主体等方面均不够成熟,尚未形成统一的设施设备标准,涉及的票据单证繁多,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多式联运经济效益的发挥,导致市场主体选择和发展多式联运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市场自主形成多式联运发展导向的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①部分节点设施的硬件条件偏弱,不足以支撑多式联运的高效运转;②日铁路、水路运输组织上不够灵活,影响了运能获取的及时性;③缺乏能力较强的联运组织者,联运活动组织水平整体偏低;④多式联运相关设备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影响了联运作业效率;⑤跨部门多式联运沟通机制不畅,联运协作效率有待提升;⑥跨区域多式联运协作机制不完善,限制了联运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体化管理体制着力于构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来实现整个政府组织体系在管理领域整体运作的整合性与协调性。对于交通管理领域来说,由于涉及交通的事务“点多、线长、面广、体大、事杂”,尤其需要与政府其他综合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机制,从而保障综合交通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对于河南省,在构建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进程中,要突出交通主管部门的主体地位,在与规划、建设、交警等专业部门之间构建“动态、逐级、过程型”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面统筹、协调、督办交通工作的作用,以达到政府各部门间“各定其位、职能错开、权责对等”的目标。
3.1.1 建立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
目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已经成立了综合交通运输协调领导小组,是省政府统筹组织开展全省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审议交通工作中的重大政策和决策,统筹交通工作推进过程中各单位间的工作协调,对交通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协调解决交通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标志着河南省在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此基础上,建议领导小组的运作机制如下。
3.1.1.1 建立联系会议制度
建立工作协调制度。成员单位之间要切实、主动加强沟通,按照“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副组长(分管省领导)、领导小组三级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交通工作中的问题。工作推进过程中如遇须协调解决的问题,牵头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提请上一级领导协调解决。
建立工作跟踪督办制度。经领导小组确定的重点工作,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小组做出的交通有关的重要决策事项、批示等,列入跟踪督办范围。工作跟踪督办采取日常跟踪督办与重点跟踪督办的形式,日常跟踪督办是由工作事项牵头责任单位按月度汇总填报工作进展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跟踪督办主要是领导小组办公室需要掌握对交通重大影响的重要事项的进度情况,采用专题跟踪督办、专题会议等形式进行跟踪督办。
3.1.1.2 信息报送制度
信息收集。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报送本部门有关交通工作的动态信息,内容为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举措、重大活动、阶段性工作成效。
信息报送。各成员单位每月定时将交通工作信息报送至交通领导小组办公室,重要信息随时报送。
信息交流。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汇总编发《河南省交通工作简报》,送省委省政府、各成员单位、各市(县)政府。重大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信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编发简报。
3.1.2 按需成立临时协调机构
针对交通管理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或重大决策,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邀请专家组成临时协调机构,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集中力量研究并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后,解散临时机构。
3.1.3 优化内部管理协调机制
除了外部需要沟通协调,交通管理系统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也是协调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在内部运作机制上,根据专业化分工,建立协作分工的运行机制。
从实质上来看,大交通体制下各内部部门同样面临着下属不同单位、部门间协调沟通的问题,需要良性的沟通机制来实现内部整合与协同机制的构建,较常采用的是自下而上协调机制,即基层部门拥有进行经常性的协调沟通的自主权,当基层部门不能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时,再逐级向上提请研究协调。
3.2.1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促进融合发展
3.2.1.1 加强跨部门协同
建立多式联运跨部门协同机制,做好示范工程建设,首先要在政府层面形成部门合力。一方面,要加强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要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各方资源率先整合起来,同时积极主动与属地铁路、民航、邮政行业主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形成大交通内部一盘棋;另一方面,加强多式联运标准规范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多式联运设施设备信息资源、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等标准规范研究。搭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突破多式联运信息壁垒。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推动不同行业间的信息互换和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3.2.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陆空、陆水联运体系建设,强化地面物流网络支撑,推动“机、公、铁”三网联合配套集疏,形成航空、公路、铁路、海运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统筹布局大能力、高品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八方的综合运输通道,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国际运输通道、“米”字形主通道和“井”字形侧通道布局,改善大通道跨境物流设施条件,形成货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通过铁海联运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形成东联西进、铁海互济的多式联运格局,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形成贯通内外的河南省多式联运网络主骨架。
3.2.1.3 积极推进中欧班列(郑州)发展
规范多式联运服务规则,鼓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中铝物流郑州公司在中欧班列(郑州)、大宗物资多式联运方面制订企业标准,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标准规范衔接水平。推进中欧班列(郑州)规模化运行。加密中欧班列(郑州)开行班次,拓展中欧班列(郑州)运营线路,扩大班列集疏范围和业务规模,新开郑州经满洲里、霍尔果斯等出境线路。创新转关、集货、拼箱、仓单管理等业务模式,加强回程货源组织,积极推进过境中转业务常态化。
3.2.2 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运输管理,优化组织方式,完善作业流程,加强综合交通方式间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推广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实名制购票。鼓励客运企业、枢纽企业、第三方平台等相关经营主体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开展全流程客运组织,提供旅客联程、往返、异地出行票务服务,积极发展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运输企业间互设服务网点,积极推行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托运等服务。建设跨运输方式出行信息查询系统,实现综合运输出行信息及时发布、及时更新、便捷查询。积极推进郑州高铁站、郑州机场空铁联运售票系统建设。共同提供机票、火车票的联程联网售票服务,帮助旅客智能选择民航航班时刻与高铁衔接时刻,实现“一票联程”和无缝换乘。建立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民航和铁路信息资源,推进换乘旅客出行信息联网,为旅客提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更新、及时发布和便捷查询。
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分析,围绕不同运输方式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对交通运输物质、运营、体制等要素的整合,消除发展障碍,提高河南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能力,大幅提升河南省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助推河南省建设“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1]马会.河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2]李莲莲.城市群综合运输通道系统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李仁涵.我国大都市交通圈发展模式的研究——以上海大都市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李睿.甘肃省交通运输通道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000.
[5]于珊.深圳市交通运输行业一体化管理体制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095-6835(2019)05-0027-03
F512.3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5.027
吴沙沙(1987—),女,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作。
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中原城市群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7G7)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