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报纸的经营环境日益艰难。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2年以来的五年间就有超过四成的读者离开了报纸,与2000年相比则读者规模减少了近六成。与此同时,网络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 信 息 中 心(CNNIC)8月20日发 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络新闻用户达到6.63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2.7%,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31亿。在传统报刊发展不断衰落和信息化发展持续加速的背景下,科技报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全国各科技报的共识。
科技报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报纸,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本文主要以加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会员单位的40余家科技报为研究对象,包括综合性科技报和个别专业性科技报。这40余家科技报中,从业人员约2 000余人,发行量200多万份。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科技媒体日趋式微,全国各科技报均转变思路,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根据2017年对全国14家科技报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科技报都开始了科普信息化工作。发展较为缓慢的,仅有网站、微博、微信等一种或几种平台;发展程度较高的,如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办的《农业科技报》,除办有网站、手机报、数字报刊、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还开展了电子商务,进驻第三方新闻内容平台。然而,与丰富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科技报信息化平台的影响力却不是特别大,用户粉丝数量少的仅有六、七千左右,高的几种平台累计起来也不足百万,与一些娱乐性、新闻性平台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粉丝数不可同日而语。
由调查数据还可知,全国各科技报的规模基本在十几人到百余人之间,平均人数为50人左右,每个科技报都有专职或兼职从事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占比较高的武汉科技报从事信息化人数为24.39%,其他科技报均低于这一比例。科技报要想进行信息化建设,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目前信息化建设普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从调研的14家科技报来看,虽然近半数的报社有经费支持,但是支持力度并不大。
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方面,全国各科技报依托自身优势和中心工作,信息化工作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北京科技报》探索“一刊一端多平台”的融媒体发展模式,打造“科学加”App,同时建设了科通社、掌上科普微信号、科学加微博、以及今日头条、网易、腾讯、搜狐等多平台的科普内容传播窗口。《山东科技报》2017年承接中国科协科普云建设项目、山东数字科普扶贫项目、科学山东人微信矩阵运维、科普云二期工程建设,进行山东科技网现代农业、学术学会、教育、科普四大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报》以“立足杨凌、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为宗旨,先后成立了农业科技报陕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报陕西发行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报农资公司和农业科技报陕西智慧生活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创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类综合门户网站“中国农科新闻网”,形成了“三报一网”“三微一端”、农业科技报三农呼叫服务中心和“杨凌智慧生活”等十大媒体集群。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连续四年承担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项目,搭建科普中国·乡村e站服务平台,提升农村科普信息化水平。截至2018年9月底,在山西建设1 200个乡村e站,并通过乡村e站发布“三农”技术信息,组织农技专家服务,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展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等,深受基层广大农民欢迎,已成为各级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乡村e站还被列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科技报》打造的“江城科普快车”是其科普信息化亮点项目。这一项目自2016年12月底正式运行,2017年在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覆盖人群超300万人次,2018年8月24日新增二号线,使“江城科普快车”的格局由原来“横跨汉口五个中心城区”变为“呈X型布局大江南北”,辐射力度和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创新湖北武汉地区科普信息化的大格局。
《新疆科技报》哈文版微信通过转载传播到哈萨克斯坦,当地公众反响非常好。《青海藏文科技报》从2017年着手建设我国藏区首个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科技信息发布、科普资源开发共享服务平台。《江苏农业科技报》建设江苏农业科技报微信公众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热点问题并开展一对一咨询,为种田大户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科技金融时报》制作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创新浙江”在2017年新推出的锐榜暨“国内省市科技政务新媒体榜单”中跻身前四,长时间位居第二,在第二期排名中曾位列第一。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科技报无论是从被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还是从主动寻求出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实现科技报信息化都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科技报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科技报历经50多年的发展,锻炼培育了一支敬业爱岗的团队,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第二,全国科技报经过多年编辑出版,形成了全面、权威的信息数据库,具有信息化内容资源基础。
第三,农村类科技报以农村为市场,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服务网点,如《农业科技报》在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农村拥有460余个服务站点,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在山西各地乡村建立1 200个乡村e站以及123个学校e站、社区e站,《江苏农业科技报》在江苏及周边省份建立800余个农技服务网点,这些网点能为信息化落地应用提供基础。第四,科技报多年来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及遍布乡村的农业机构、组织、种植户建立起了广泛联系,在信息化建设中,作用也不可忽视。第五,科技报长期服务三农,是农村老百姓信赖的品牌,由科技报建设、推出的科普信息化产品易于被读者和用户接受。
3.2.1 对科技报信息化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尽管许多科技报对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看法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却并不一致,应该得到进一步深化,实现由单向灌输式信息传递向公众参与互动式转变,从单纯的采编传播向传播与受众结合、实时的传播方式转变,从形式单调呆板的形态向丰富生动的形式转变,从传播内容泛化同质化向个性化精准化转变等。
3.2.2 信息化数字产品同质化普遍
在全国科技报纷纷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各家都集中在进行网站开发与维护,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运营,App客户端的开发等,但在一定程度上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单一性,且同质化现象也普遍存在,甚至单纯地追求信息渠道多元化,而忽视了内容对“精深广”的追求,忽视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入融合。
3.2.3 技术信息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是科技报存在的共同问题。信息采编、数字技术人员的缺乏及专业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报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究其原因,是科技报的体制机制不灵活,不能满足信息化人才的发展需要,使这些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不想干。
3.2.4 技术设备及技术力量跟不上
科技报在信息化建设中,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在媒体平台建设初期,有时候必须与技术服务商合作,甚至将平台运营权也交给合作方,对自有的数据内容有一定的风险性。
当今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科技报要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创新思路。科技报要明确定位,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探索一条以科技报为平台,科普宣传、科普服务、科普资源建设、科普信息化建设四位一体多元发展的新模式。
2016年3月,中央办公厅颁布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在颁布的《实施方案》中首次明确了要组建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在科技报信息化建设方面,单独一家科技报在市场的影响力、覆盖面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如果多家科技报刊社共建共享,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机遇。全国科技报只有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通过集团化运作,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才能扩大媒体、社会、市场的影响力,形成市场优势。通过优势资源才能撬动更大的市场,承接更多的政府和社会工作,具体要从资源、渠道、经营三方面进行联合,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共享渠道,共同经营,实现1+1>2的效果。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科技报要不断开发新的科技传媒手段,实现科技信息数据的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通过与技术服务商实现合作或者建设自有的技术平台等方式,开辟具有实时、快速、便捷、动态、互动等特点的科技传媒新途径。如《武汉科技报》《内蒙古科技报》《青海科技报》近几年通过付费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数字报的开发和运营维护。
同时,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正在进行“科闻天下”全国科技报系统融媒体平台建设,旨在整合全国优秀的科技科普类新闻信息资讯等资源,实现全国科技科普信息的系统化、多元化,打造一个信息全、内容丰富新颖的科技科普信息平台,该项目预计于今年底前完成平台的初步搭建工作。
科技报既有公益性,也有产业属性。大力加强科技报信息化建设,既要建立政府引导、科协领导的扶持机制,也要像推行科普产业化一样,有序推进科技传媒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创新探索。在实现好科技报信息化公益职能的同时,开发适合市场的科技信息产品,实现科技传媒产业化,争取更大市场,增强科技报整体实力。
科技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的,有的仍然沿袭旧的体制,这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不相协调,也与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和人才选用机制不相适应。各科技报应当建立适应科技媒体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定编定岗等制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综合经济实力。
传统科技报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仍要坚持以“内容为王”。科技报信息化建设若想做成品牌,一定要考虑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不管是从报道内容、传播渠道还是出版质量上说,内容是科技报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科技报信息化建设需要人才支撑。科技报信息化建设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叠加,更不是把传统媒体的人员划转到新媒体就能够轻松实现。对于科技报原有编辑记者来说,应当从传统的新闻采编者向全方位的新闻信息提供者转变,提升全媒体采编传播能力、信息筛选与重组能力、信息提前研判和认知把关能力,提升信息化综合素养。
总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四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要以信息化推动工作理念和模式的现代化。推动科技报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强大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报传播体系既是时代的召唤,又是科技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创新发展的必然。全国各科技报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应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抱团经营,开放共享,以科技报为平台,科技宣传、科技资源、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四位一体,开发科技信息化产品,拓展市场资源,为科普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科技报转型发展赢得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