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部创新之作
——评《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

2019-11-29 06:53王亚星
大陆桥视野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流动要素

文/王亚星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作为地理和经济双重区域,具有地理、文化、经济、城市等多重意义。从区域范围而言,长三角最先产生于1982年上海经济区。随着浦东开发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长三角范围不断扩张。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从1982年“上海经济区”划定的9个城市,逐步扩张到199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划定的15个城市、201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的核心区26个城市(首次提出“统筹三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划定的江浙沪皖三省一市41个城市——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演化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驱动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机制下的空间结构势在必行的泛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意味着推动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将同“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相互配合,完善和提升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一体化的生产要素链、产业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链、城市群(带)等;这就要求构建区域内产业、科技、交通、生产要素等领域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基于上述背景,学术界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首先形成生产要素一体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体系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等。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翟仁祥副教授撰写的《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一书,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探讨了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机理,进而实证检验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转移的条件、产业转移是否促进区域经济收敛,最后从体制机制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和对策,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江浙沪皖统统筹协调各领域互动合作,形成要素有序流动、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样板区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意义。全书共7章,约21万字,研究系统深入,有很多创新之处,具有可读性,该书有四个特点:

一、紧扣时代发展主题

本书以长三角为典型研究区域,从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两个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紧扣要素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两个关键,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有效流动,削弱要素流动壁垒,深化产业分工,形成长三角内部及其外部的优势互补、错位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该书选题具有时代价值。

二、理论功底较为扎实

在经典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章节,作者在广泛阅读和理解大量学术文献基础上,对生产要素流动理论、产业转移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的基本观点、争论焦点等进行综合梳理、归纳概述,并对与之相关研究观点的异同和分歧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在构造模型阐释机制章节,从空间经济学视角重点研究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的逻辑机制,揭示了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和内生增长理论,阐释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区域经济协调)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影响。不仅为全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而且创新性提出要素流动带动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逻辑关系。

三、实证数据丰富翔实

该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江浙沪皖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全国级、省级、城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多个统计指标深入比较并剖析了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我国三大地带间、省与省之间和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趋势特征和变化。在此基础上,以泛长三角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验证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要素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和驱动作用。以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验证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收敛关系,分析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和驱动作用。实证数据分析为后续对策措施提供计量支撑作用,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性和可靠性。

四、对策措施重点突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通过揭示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旨在缩小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重塑国家和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国家和区域间最终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区域一体化表现区域政策一体化、合作一体化、要素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镇一体化等方面。该书围绕政策、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四个一体化,从积极加快协调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优化配置新型城镇体系等方面,总结并提出泛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较强实践价值。

总之,该书各个章节逻辑结构清晰有序、论述充分论证合理,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著作。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还是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课题,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下去,比如区域一体化如何突破行政区经济和区域壁垒、区域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水平、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和重点路径等,这篇著作也非尽善尽美,更不可能回答和解决上述所有问题,我希望作者认真总结当前及未来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在今后的跟踪研究中有更多的更高质量的学术作品问世,借此简要书评的机会向学界推荐此书。

猜你喜欢
长三角流动要素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流动的画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