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伟民 编辑/青鸟
夏天是阳气最盛的阶段,人体腠理开放,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也是驱散内伏寒湿的最佳时节。
《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时节,阳气是最盛,但接下来秋天就开始逐渐消耗。因此,在这个时候,尽可能的将阳气养足,以备秋冬之用。
另外,当阳气足了,就可以避开寒湿之邪的入侵。夏天大家比较容易“贪凉”,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切寒凉的东西:吃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总之怎么凉爽就怎么做。这样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寒湿邪气就上身了,非常容易生病。
人体五脏六腑、经脉里的寒湿之邪是万病之源,在伏天采用温阳、补肾、纳气、利水、散寒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如附片、肉桂、细辛、白芷、高良姜、生姜、冰片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扶助人体阳气、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防治冬季易反复发作、加重的疾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姜有温散寒邪的作用,但要去皮,姜皮是寒性的,姜可以泡水喝。另外,做菜时可以多放一点姜。
2.可以在家温灸以下几个穴位,如大椎穴、命门穴、肾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等。
3.背部拔罐,一般一周两次。
4.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夏季适当吃羊肉,有驱寒养阳的功效。
5.用温性的中药煲汤驱寒也是不错的选择。
6.可以用盐包或其他温热的药物,做一下特定部位的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