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新机制初探
——以贵州省为例

2019-11-29 03:49吴大旬
绿色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试验区环境保护贵州

吴大旬

(贵州民族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贵州 贵阳 550025)

1 引言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将贵州与福建、江西一同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共同担负起探索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展路径、积累并形成可复制推广成功经验的责任。贵州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积极探索,建立了独特的创新机制,将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

2 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创新机制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端,自然环境独特,但差异性较大,喀斯特地形地貌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要搞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需要有独特的创新战略机制。可以说,战略一小步,复兴一大步[1]。

2.1 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创新机制

要实现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创新机制,一是需要创建生态文明大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制定贵州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协议共享机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执法、舆论等监管数据的共享,着力实现贵州生态环境关联数据资源的整合汇聚。二是需要创新生态文明大数据应用模式。强化环境管理,探索试行信用承诺制度,建立污染源信息名录库,共享排放信息,建立环境数据与认证、质检等信息联动机制,健全环境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2.2 生态脱贫攻坚创新机制

贵州是生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建立生态脱贫攻坚创新机制,一是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推进设施改造升级,强化环境保护职责,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二是建立生态建设脱贫攻坚机制。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工作协同推进,建立政府护林服务机制,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三是建立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机制。对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依据政策支持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健全保障机制,对迁出区实行生态修复,实现稳定脱贫与生态保护共赢。四是健全资产收益脱贫攻坚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旅游文化资源、森林资源等通过增量配股、存量折股等形式,推进农村资产股份化,建立集体股权参与项目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让群众分享股权收益,实现脱贫攻坚。

2.3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机制

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实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创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立法。如修订《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制定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通过加强立法构建绿色法规体系。二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系。实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及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的环境执法体系,展开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重点抓好县乡(镇)的环境执法。三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机构全覆盖。建立贵州各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实行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理与专门化审判,满足环境诉讼需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运行模式。四是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及解决的途径,建立生态环境损害担责与追责的体制机制以及与之匹配的司法诉讼机制。

2.4 推进绿色发展创新机制

推进绿色发展,首先健全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如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建立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修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案,构建节能环保服务创新模式。其次建立推进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完善排污权有偿交易与使用制度,加强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努力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取减排收益。此外,还应健全绿色金融制度,坚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建立绿色信贷支持制度,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

2.5 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创新机制

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作为一种示范,其一,要完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机制。贵州从2008年开始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至2018年已举办10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独到的创新。其二,健全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机制。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贵州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创造条件,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以推进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2.6 建立绿色屏障建设创新机制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需要建立绿色屏障建设创新机制。一是完善山林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实行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联动补偿机制,建立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机制,筹集社会资金投入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二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河长制,落实河湖管理责任;推行养殖证制度,规范渔业养殖管理;健全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在全省推广覆盖乌江、清水江等八大流域统一规范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三是健全大气环境保护制度。以贵阳、遵义等市为重点,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行市县大气环境质量排名发布制度,对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标或急速下降地区的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健全严格的机动车环境保护联动监测机制,着力保护大气环境。

2.7 完善生态旅游发展创新机制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从两方面建立创新机制:一是健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以推进林业、生态农业与山地旅游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在森林旅游、生态农业等方面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完善生态旅游开发保护统筹机制。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创立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衔接机制,搞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监管,实行旅游资源保护通报制度,完善旅游资源立档管理制度,建立客源共享、资源共用的生态旅游合作机制。

3 创新机制下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路径

为了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需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并在这些机制下积极探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路径。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如需要优化并整合资金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与绿色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及成果应用示范;大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建立试验区生态文明重大项目库,推动项目的落实与研发;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开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物,在全社会推广生态文明教育。

(2)加强指导,精心组织,提供保障。国家相关部门要强化对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协调解决好贵州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认真组织规划,总结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贵州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法治保障。

(3)营造良好氛围,整合示范试点,提高服务效能。加大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宣传力度,创新生态文明宣传的方式方法及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机制,深刻解读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内涵及改革方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体系,营造合力推进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大力整合已部署展开的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综合性示范区,以及贵阳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黔东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荔波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等各类试点示范,将之纳入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集中建设并统一推进,提高效能与质量。

(4)注重总结,及时推广贵州经验。加强对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改革的跟踪督查,展开改革成效评估,及时总结可行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建设和管理,使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逐步迈向新的台阶。而对于实践证明不可行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修正错误,探讨改进的措施,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向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4 结语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进行的系列探索是正确可行的,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大胆创新,出台了我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在境内乌江等大河流域展开1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有力推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贵州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2],用创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将砥砺前行,走进新时代,不断书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试验区环境保护贵州
环境保护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深圳中医药综改试验区建设十大亮点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