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

2019-11-29 02:14编辑
中国外汇 2019年24期
关键词:区块货币领域

文/舒 力 编辑/王 莉

目前,区块链已不断被市场所认知,并在政府区别监管、重点扶持的大环境下,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近期,“区块链(Blockchain)”一词由于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而再次登上热搜榜,不但媒体热评热议,而且在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热潮,更出现了资本市场对区块链概念公司的热捧。而之前,国际国内对“区块链”的高度关注,多源于比特币价值的大幅上涨。本文通过审视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点,回顾了区块链技术在创新应用与监管规范相互交织中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展望了其未来前景。

创新与传统的角力

“区块链”概念最早出现在化名为“中本聪”的学者在2008 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中,至今已有十个年头。

区块链是新一代革命性技术,被视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具体来讲,区块链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采用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其核心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性和可溯性。

一项技术有无价值及发展前景,多取决于其应用场景的广度以及对现实改变的深度。区块链技术由于其自身独有的特性,可较好地解决目前交易主体广泛信任缺失、信息断裂难以溯源等现实问题,因而将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社会模式,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任何具备前景的技术,其发展速度基本取决于以下两组力量的对比:

一是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的较量。从市场主体来看,当利益格局面临重新切分时,新兴动力与传统阻力将进行对比较量。既有投入产出的成本收益测算的客观市场因素,也有新兴革新者与既得利益者之间攻守力量的主观对抗。

二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力量平衡。技术本为中性,但将技术用在哪些领域、发挥哪些作用、带来哪些影响,则具有社会普世价值的判断。监管范围的大小和力度的强弱,决定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广度、深度以及迭代创新的快慢。

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从理论上说,未来会对以中介作用发挥为主业的机构带来较大的替代效应。但由于中心化本身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在效率与成本上有比较优势,因此,在不同的技术和制度发展阶段,区块链技术对中心化机构将是一个分层的替代。

另外,一国央行作为权威的法定货币发行者,执行着保持本国币值稳定,确保货币政策传导畅通的职能,其对于可能应运而生的其他货币必然会保持高度警惕,并实行规范抑制。因此,区块链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不在“币圈”而在“链圈”,即区块链技术在“币圈”的应用将大概率仅限于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领域;但区块链技术在政务管理中的身份认证、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交互、食药流转溯源等“链圈”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金融与政务应用场景

现以金融和政务两大领域为例,来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

场景一:金融领域

区块链在贸易金融领域中的落地应用,集中在支付结算和贸易融资两大领域。在结算领域,目前国内本币的中心化支付结算已非常高效,因此,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分布式账本系统搭建的重点,主要指向跨境结算领域,旨在解决“效率低与成本高”两大痛点;在贸易融资领域(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贸易融资),运用区块链技术的重点是要解决“风险把控难、服务受众窄、融资效率低”三方面的难点。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发展阶段的特点有二:一是国际银行业整体起步较早,大型银行居于主导,与科技巨头的跨界合作更为主动。从已有案例看,国际银行业多数已于2016年下半年陆续开始在贸易金融领域中开始运用区块链技术,且以大银行为引领主体,时间早于国内半年。在跨界合作方面,国际银行与科技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合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观念开放与强强合作。二是中型股份制银行布局早于大型银行,科技巨头跨界竞争,间接推动传统银行的创新变革。国内银行业将区块链技术真正应用于贸易金融领域始于2017年上半年,以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及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中型股份制银行嗅觉敏感、率先涉水;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全面布局,快速发展。2019年11月6日,中国工商银行在第二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启动了智慧贸易金融平台,它构建了国际业务集约化处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结合的开放、智能、安全、便捷的贸易金融新生态。

场景二:政务领域

从政务领域观察,一些地方政府在区块链的应用中走在了前列。

如南京市政府在2019年1月发布了《南京市区块链示范应用发展白皮书——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基础》,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了政务信息协同平台,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电子证照的签发和领取、购房资格证明全程网上办理、房产交易在线办理、水电气有线电视在线过户等一系列线上功能。该平台的政务管理效率,领先于多数一线城市,充分体现了区块链技术的在管理效能提升方面的优势。

国际监管重点

目前国际监管内容的核心要义在于“压邪扶正”:监管当局既要打压其被非法利用的行为,整顿理清市场,也要为其创新应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所以重点监管领域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防止区块链技术被用于非法行为,如通过ICO进行非法集资及诈骗等行为。

二是要防止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脱离了原本受到监管的领域,如将非自由兑换货币以比特币为媒介进行脱离监管的兑换,实现资金的非法跨境转移,或是通过比特币等进行毒品交易及洗钱行为而逃避追踪制裁。

在区块链应用监管的重点领域,各国主要体现在对“币圈”的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加密等特性,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发行的数字货币,特别是非国家央行发展的数字货币,将对一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及财政税收造成巨大影响。基于对国家宏观经济的把控,各国政府均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重点放在数字货币及数字货币延伸出的交易所、ICO等方面。而各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商业、政务、医疗和公益等领域的应用,则大都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支持态度。

在对数字货币相关领域的监管中,各国政府尺度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经济体量大的国家,监管尺度严于经济体量小的国家;货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监管严于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国家。

如日本当局对数字货币监管较为宽松和开放。2016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的《资金结算法》修正案正式承认虚拟货币为合法支付手段,并将其纳入法律规制体系之内,从而成为第一个为虚拟货币交易所提供法律保障的国家。在代币发行方面,日本当局并不主张一定要对ICO予以监管,而强调要注重创新与用户保护两者的平衡。

再如美国坚决捍卫美元主权地位,监管当局不允许数字货币对美元造成冲击,对设立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衍生品方面也持谨慎态度。

此外,英法等发达国家的监管比较谨慎,而俄罗斯、印度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开放得多。

中国监管的变迁

我国对于比特币、区块链较为集中的关注大约在2013年左右,监管措施也主要始于这一时期。

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2018年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合并为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是货币,而将其定义为一种“虚拟商品”,允许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前提下自由买卖。这一《通知》拉开了比特币价格下行的熊市。

2014年至2016年,央行积极研究数字货币,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并制定发展规划。2014年,央行成立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2016年,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的研发;同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总结了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现状和典型应用场景,介绍了国区块链技术发展路线图以及未来区块链技术标准化方向和进程;同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规划内容。

2017年至2018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积极推动“链圈”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宽松政策的支持下,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投资规模都得到快速增长。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区块链专利公开数量增速超过美国,区块链融资增速也明显高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投向挖矿、钱包、虚拟货币、基础设施、底层技术、交易所、相关服务、区块链应用等 八个领域,区块链产业链基本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是对非法定数字货币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这或与我国经济体量较大、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且整个金融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密切相关。监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代表性的文件上:一是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定性为“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禁止代币发行融资。二是2018年1月央行支付结算处下发的《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禁止虚拟货币交易。

2019年,区块链的发展迎来政策的风口。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范了我国对区块链行业发展所执行的备案依据;3月,国家网信办公开发布了第一批共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这一讲话极大地推动了各市场主体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的热情。

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探索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共同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

未来可期

从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层级的演进看,先由国际技术创新再到国际国内商业领域推广,从被监管的市场商业主体不断普及,再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发展,呈现出层级上移、政策支持的良好态势。典型实例如下:

案例一:外汇局主导的“跨境区块链平台”,是目前国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广的区块链应用。“跨境区块链平台”首期以“出口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和“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服务”为切入点,在跨境领域使用区块链技术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资金收付、质押物凭证、融资申请、放款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共享,旨在通过对融资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痛点。目前,共有170多家法人银行参与平台试点。

案例二:雄安新区高起点利用区块链建设智能城市。为“千年大计”而建设的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就站在技术的高起点,被誉为“区块链第一城”。无论是管委会的顶层规划,还是入驻金融机构的创新,或是科技企业的布局,都紧紧围绕区块链技术的场景应用。如2017年的“千年秀林”项目,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可对树木生命周期进行追溯和管控的智能渠道;再如2018国内首个区块链租房系统,包括挂牌房源信息、房东房客的身份信息、房屋租赁合同信息,均可以在系统上得到多方验证,有效杜绝了假房源问题;又如2019年5月,雄安新区管委会正式发动运转“雄安征拆迁安顿资金办理区块链渠道”,完成征拆迁原始档案和资金穿透式拨付的全流程链上办理。这些都体现了区块链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出的智能作用。

案例三:区块链技术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工具。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一国两制、三税区、三货币”的独特格局,其地区的金融融合对新技术有着热切的期待。而国内外已有的应用实践证明,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大规模协作的工具,能推动不同经济体内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区块链及相关技术通过算法和技术手段,可以让开放无序的网络更加有序可循,有助于构建高效、有序、可信的金融体系,极适用于当前大湾区这种多地、多城市、多制度下的协同合作。

从区块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区块链技术携带其特有的基因,不断被市场加深认知和理解,并在政府区别监管、重点扶持的大环境中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由央行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应用将不断走向深入;另一方面,各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和商业主体,将进一步结合职能定位或投资经营目标,加快对区块链技术在更广泛领域中更深度应用的探索,借助国内广大的市场空间,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模式的成熟迭代,推动整个社会治理、城市建设和商业经营等各类生态建设迈向新的阶段。新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一马平川,但我们坚信,有生命力的技术将会风雨兼程,其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区块货币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古代的货币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