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韵
摘 要:现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主体。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环境中,更多时候选择了网络消费,这种消费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消费的效率的同时,也使部分学生养成很多非理性消费的恶习。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基础上,分析不良消费行为,从各个方面需重视引导“95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消费行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与师生座谈,对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要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國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线下消费选择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有2016年底的50.3%提升到65.5%。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大学生成长于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其消费和娱乐存在明显的互联网印记,大学生年度消费规模达3800亿元。相比于传统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购物。然而,受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导致很多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盛行。 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和消费特点,强化正确科学的消费教育,塑造理性的消费品格,促进青年更好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消费行为概述
(一)概念及理论
消费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购买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心理的与现实诸表现的总和。其最主要的行为表现是: 购买行为。消费行为与时代的道德风尚密不可分,与人们的三观紧密相连。
(二)“95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在购物消费过程中,对需要购买的商品有不同的要求,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各异的购物行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资金相对较可观。一般在1000-2000元之间,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在3000元左右。必要支出包括吃饭、交通、教辅资料、电话费等;非必要支出包括社交娱乐、零食、鞋帽服饰以及护肤彩妆等。同时移动支付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网购、外卖、在线教育充斥着大学生消费的方方面面。
二、移动支付下“95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
(一)盲目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现象严重
目前大学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情况严重,具体表现在对商品的品牌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品不仅存在使用价值,往往更多的注重其品牌价值,认为品牌展示出了身份,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父母,没有自食其力的经历,不知道赚钱的难处。此外,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消费观念,缺乏自控能力,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的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近年来,不止一次爆出很多大学生为了买高端手机不惜卖肾脏的悲剧,这就是一种互相攀比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很危险的。
(二)超前消费意识普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消费逐步取代现金消费,京东、淘宝线上平台方便快捷,支付宝、微信支付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作为移动支付的主体,消费欲望难以合理抑制。部分大学生因为超前消费,而陷入“校园贷”的陷阱,引发信用危机。
(三)消费欲望强烈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十九大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95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生活富裕、家境殷实;而大部分父母有着“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心态,在这种条件下,离家生活的大学生第一次有了生活费的支配权,从而消费欲望强烈,渴望购买各类商品来满足自己需求。由于大学阶段的休闲娱乐以及个人社交形势更为丰富多彩,因此大学阶段的生活成本会更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位于一线城市的大学,其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在1800以上的占比更高。
(四)消费倾向多样化
在这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师、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行,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储蓄观念淡薄,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
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的生活费,自己并未亲身经历过赚钱的不易,因此也没有节约的观念,更没有存钱的理念。往往出现很多同学月初是‘高富帅,月底‘穷屌丝的状况。没有养成合理规划的习惯。
(二)消费水平两极分化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消费心理的扭曲,间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
从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相关数据统计表明,一部分大学生过度消费,每天不用移动支付就不习惯,这种现象女生更为突出,有些女生的生活费一半是用来买服装、化妆品,而自己的饮食消费所占比例则很小,这种情况不仅仅严重影响了身体,也形成了不健康的消费价值观。
(四)恋爱支出过度
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支出远远超过普通学生。大多数是为了追求情感需要而物质投入的,因而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种不理智的现象出现在男生身上较多,爱情的盲目力量是不可取的,要在恋爱的甜蜜中保持一种理性的消费。
四、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中的,并在人脑中不断加工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目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很多非理性消费问题提示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举措来加强教育引导。
(一)宏观上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任何消费活动都是与一定的消费环境想联系的,离开了消费环境就不可能有消费活动”。政府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动用政府行政力量、社会力量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宣传科学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引导积极文明的消费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加強科学消费观的认知教育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精神文化水平发展相对失衡,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不良的风气对大学生消费观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应当从家庭教育做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其次学校也应加大教育力度,利用好文化的力量,营造浓厚的消费观文化氛围,相应增设理性理财等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认知,引导其正确认识金钱,理性对待,健康消费。
(三)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观引导教育必须从自我教育做起,以此为前提,才能发挥最大效果。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自我教育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财商意识的培养,克服不成熟的消费价值观,养成合理的储蓄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应当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消费状况做反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选择合适的消费类型,定制合理的消费计划,这样才能助其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更好体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3-8.
[2] 赵国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95-116.
[3] 何勤勇.思想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2(03):46.
[4] 燕振.移动支付时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8):9-10.
[5] 林梅,琚迎.“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