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人民立场

2019-11-28 14:22张雅静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实践

张雅静

摘 要:习近平始终强调以人民的方向为自己的方向,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前进中的藩篱,促进人民梦的实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动回应人民关切。习近平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奮斗目标,为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把握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立场;实践;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与人民心连心,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向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顶层设计,尊重人民,关注人民的实际利益。

(一)坚信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实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习近平敢于动真格,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腐败分子亮剑,做到对人民负责。已经落马的一些官员,就是典型的理性信念不坚定,脱离了人民群众。吊诡的是,一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语言上大谈马克思主义,行动上却是远离人民。这也许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习近平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中央坚持以人民的事业为重中之重,其一切努力和工作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二)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实践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实践,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正确面对国际国内形势。

在国内,及时有效解决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利完成新时代的伟大使命,理顺各种社会生产关系,有力推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习近平仍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既肯定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又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习近平在国际上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民的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意识形态之争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主张,哪个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哪个阶级的思想观点处于上风头、占统治地位、起引领作用。”没有共产主义的幽灵,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把握好方向,自觉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亲自担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审定了300多个方案、指导各专项改革小组出台1500多项举措。

根据数据统计,在城乡收入差距上,已经从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的3.1:1,下降到2017年的2.71:1,农民的获得感得到了切实提升,让人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切实可行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把金钥匙,实践证明,这将继续有效指导当下的实践。

二、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人民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国之路。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纲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其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的能力、身体、需要、个性、社会交往关系等多个因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奋斗历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命题,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涉及人的物质生活,还涉及人的精神生活;不仅涉及当代人的全面发展,还涉及世世代代人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纲,及时采取策略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

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切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当前,我国人均GDP还达不到世界前列,全国仍然存在着4000多万贫困人口,实体经济、民生领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民获得感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抓住中心和关键。在过去的五年,我国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措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党中央勇于承认矛盾,采取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符合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尽管改革三十多年来,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人均收入水平确实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获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我们的贫困人口,不得不面对存在的雾霾,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继续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不断破除前进道路上的藩篱,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不断的争得民主和自由,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当今世界,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趋势又在抬头,美国对华贸易战,美国联合英法对叙利亚动武,再次显示了资产阶级的真面目。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如果连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显然是无法谈及幸福感和获得感的。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要让人们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更多成果转化为获得感,而这样的工作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干部。正如《将改革进行到底:人民的获得感》中所说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经受住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考验。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民的自信心

在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014年2月,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准确认识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是深刻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也必将指导我们新一轮的实践。当前一些发达国家,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采取了反全球化的措施,阻碍中国合理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对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当然对国家有信心,相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实现。相信经济结构一定能顺利转型升级,相信国家核心竞争力一定会越来越强。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三、主动回应人民关切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聆听群众呼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半年前,就广泛征集党内外意见。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现实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如卫建林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刻不脱离群众,和群众一起探索、创造、牺牲、奋斗的历史。”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得出了网民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等十项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后,老百姓可以发现,这十大问题都有相关的回应,真正做到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需求为努力的方向。

回首這几年的政绩,我们可以看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牢记人民的嘱托,顶层设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动回应人民关切,和人民奋斗在一起,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一致点赞。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胜利落幕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时期,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主动化解危机,抓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化问题,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二)不辜负人民对党的希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其中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遵循严格的组织纪律。前苏联共产党放松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的警惕,在改革过程中,放弃了党领导一切这一重要原则,最终带来惨痛的教训。

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始终坚强有力,始终对人民负责。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以环境保护督察为例,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啃硬骨头,积极部署开展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给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真正做到了对人民负责。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全国各个领域的人才,真正的做到对人民负责。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民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价值取向;其次它并不特指社会某一阶层或某一人群,而是指以是否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准则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劳动群众。”坚持党性,其核心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党的宗旨,要有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官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信马列信鬼神,思想腐化,割裂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味追求令人羡慕的处境。“那些追求富贵的人往往过于频繁地舍弃美德之路,因为很不幸的是,通往富贵之路,和通往美德之路,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有鉴于此,党中央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用行动回应人民关切。

四、结语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民众呼声得到回应,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习近平“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社会不公等问题,坚持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敢于触动深层次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习近平平易近人的风格深受国人的赞叹,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进程,坚持了这一条,全面深化改革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习近平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多个场合阐述了这一人民立场,而这也为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把握住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6,241.

[2]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学习文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4.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6.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实践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