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政
伴随着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揭牌和“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揭幕,未来五年内,围绕着“艺术设计、戏剧表演、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四大主线脉络,上海市民和游客可在这座黄浦江边的美术馆欣赏到蓬皮杜中心珍藏的世界顶尖现当代艺术品。而珍品入驻的背后,有着西岸对根植文化的多年深耕——黄浦江水流到西南域,在徐汇区转出一个“W”形。2011年,在徐匯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后,这条11.4公里长的“W”形岸线有了一个新称谓:“上海西岸”。
西岸生活,其实不简单。
北起日晖港,南至关港,东临黄浦江,西至宛平南路、龙华港、龙吴路,紧邻徐家汇、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世博园区、后滩花园隔江相望的这块“西岸”,也是国务院副总理、原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口中“市中心最宝贵的大衣料”,整体面积9.4平方公里,开发总量达9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上海黄浦江两岸可成片开发面积最大的区域。
2011年以来,上海西岸以文化为先导,将沿江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西岸剧场群等20+文化艺术空间串联成线,正在打造亚洲规模最大艺术集群——从民族工业摇篮到充满人文基因的滨水岸线,上海西岸选择了一条视野更宽、定位更高的自我更新之路,让往昔风物焕发新的光彩,也让怀揣着城市记忆的那份温存,重新以时代先锋者的姿态回归人们的视野。
历史上的西岸,曾经和杨树浦地区一样,都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因其紧邻黄浦江岸,地势开阔,河道纵横,曾经集聚了包括龙华机场、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是当时上海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
这里曾见证了许多个“第一”——龙华机场是上海第一座机场,还是中国民航的发源地,更是世界上运营时间最长的机场;上海飞机制造厂自行研制、制造了我国首架大型喷气式客机;铁路南浦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个可以进行水陆转运的站场之一,也是上海铁路地区第一个拥有自备专用码头的车站;北票煤炭码头是解放后华东地区的能源中心;而上海水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拥有现代大型企业的完整生产线,生产的“象牌水泥”闻名全国。
2011年底,曾经的工业摇篮迎来了“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整体开发思路,让它迅速吸引了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落户。2012年这两家重量级美术馆的落户,标志着“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正式启动。
众所周知,龙美术馆(西岸馆)由著名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和龙美术馆(浦东馆)、重庆馆,构成了独特的“两城三馆”艺术生态,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立美术馆。这里曾经因为刘益谦先后以2.8亿港元和3.484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分别创下中国瓷器和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也因为拥有这两件“镇馆之宝”而声名远扬。但你可能有所不知的是,美术馆的主体建筑是独特的“伞拱”结构,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工业感与现代感,就这样在同一座建筑上交相辉映。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余德耀美术馆,位于龙腾大道丰谷路口,这里原本是上海飞机制造厂的机库。日本知名建筑师藤本壮介为美术馆担纲设计,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机库的原有结构和外观。这里举办的展览也往往是大师级别的,比如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主题展、贾科梅蒂回顾展,都在上海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掀起了持续数月的艺术热潮。巩俐、诺曼·福斯特、村上隆、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乌里·希克等公众名人和艺术界重要人士也屡屡到访此地。
经过第一轮五年的发展建设,西岸又从昔日的“龙美术馆和余德耀美术馆双星闪耀”,发展成了一条闻名全国乃至海外的“西岸美术馆大道”。
这条大道上的主人,有国际著名摄影艺术家刘香成创办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早在1977年,刘香成就成为了《时代周刊》与美联社的首席驻华摄影师,他报道苏联解体的图片还曾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在摄影艺术中心,你可以看到刘香成用独特的跨文化视角,观察改革开放时代及之后的中国。而摄影艺术中心之所以可以位列“美术馆大道”,也正因为它是上海首家具有美术馆规格的摄影艺术场馆——美国建筑公司Sharon Johnston & Mark Lee为它担纲设计,将数个半椭圆形展厅,三间向内凹向一座三角形庭院,三间向外凸向场馆空地——不仅现代而又大胆,还有实际功能:高耸的天花板和新月形天窗能让柔和的自然光线照进展厅,加深观众对于摄影作品的观赏体验。仅这座建筑本身,就是2013 年“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上的重要作品。
从日晖港到关港,这块“西岸”是“市中心最宝贵的大衣料”。
原本的中航油油罐也摇身一变成了“油罐艺术公园”。著名当代艺术收藏家乔志兵合作投资的这个占地6万平方米的公园,经过6年的建设,2019年3月已面向市民开放。油罐艺术公园不仅在艺术展示上实现了新的高度,还同时配套了公共艺术公园、都市森林、城市广场、草坪广场及项目空间等功能区域。在改造整个油罐群落时,又以创新性、整体性的绿化平面,将原本诸多高低错落的位面凝结成一个整体——表面上是开阔的艺术公园,表面之下则是展览与服务空间。相对独立的油罐和空间以数条流畅的路径联通,让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亲近自然,焕活自我。在油罐艺术公园创始人乔志兵先生的规划中,油罐艺术公园将常年举办长期、短期的大中型展览、行为表演及公共文化项目等;他不仅自主策划、打造艺术项目,还邀请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策展人团队、学者等在油罐开展艺术计划。备受瞩目的日本艺术团体teamLab于上海的首次大型个展 “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就将油罐艺术公园的5号罐改造为大型沉浸式互动空间,鼓励观赏者在宏大却不失亲近的艺术作品中思考“我”与世界的意义。
而正在建设中的“星美术馆”,也即将成为大道上的新居民。据悉,星美术馆由著名收藏家、策展人何炬星先生投资建造,位于瑞宁路111号,原址为始建于1907年的原铁路南浦站十八线仓库。而美术馆北侧计划保留原有铁轨及两节列车,完美地再现历史现场。
你也许已经发现,在上海西岸的整体建设过程中,那些历史遗迹、工業留存并没有被一刀切地抛弃或清除。如今走在这条西岸美术馆大道上,你依然能见到上海铁路南浦站站台、塔吊广场、海事塔、轨道岔道、信号灯、蒸汽火车等等,它们曾经见证了西岸老工业辉煌的历史,也将作为工业元素被完整保留下来。上海西岸的前身与未来,就这样融于一体,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基因。
众所周知,西岸艺术集群以当代艺术最负盛名,而当代艺术又以抽象、难懂闻名。为了让公众看懂当代艺术,管理者也想了不少办法。
美术馆大道闻名中外之后,上海西岸仍没有停下更新的脚步。艺术馆集群建起来了,如何丰富它们的内容?靠的还得是艺术家。怎么把国内外顶尖艺术家也聚拢起来?西岸给出的回答是两个数字:2555和2879。
你可能有点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意思?其实2555和2879都是上海西岸的门牌号——这两个数字如今已构成一个闻名遐迩的“西岸画廊集聚区”,它们就像两大块艺术的磁铁,将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香格纳画廊、例外艺术设计中心、铁海工作室、丁乙工作室、乔空间、池社、艾可画廊、大田秀则画廊、没顶画廊、马凌画廊、东画廊、阿拉里奥画廊、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致正建筑设计事务所、梓耘斋、Fab-Union Space等国内外优秀文化机构、顶尖艺术家都聚集在了一起。
为什么都选择西岸?在西岸文化艺术季品牌负责人蔡彭菲看来,首先是出于一种理念和愿景的认同感:“艺术家们可以选择的地方很多,来这里首先是出于西岸立足文化本位的发展观念的认同——我们在2012年就确定了‘文化先导的战略,至今依然不变。西岸愿意把最好的空间拿出来给公共文化设施,给艺术和设计等机构作为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聚集了许多艺术资源,所以大家都对西岸有很高的归属感。全球艺术资源汇集于此,全球艺术家也汇聚在这里,艺术家彼此之间可以激发灵感、交流行业近况,从而形成了圈层效应。”
龙美术馆外的樱花林。
此外,西岸的管理者也充分尊重人文艺术的特性,在文化管理部门的总体监管下,专业的机构和团队有充分策划和发挥的空间。策展的主动权有了,展览的活力也被充分激发出来——以余德耀美术馆为例,这里既策划过学术价值较高的展览,例如20世纪最伟大雕塑家贾科梅蒂回顾展,也举办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大展,例如此前轰动上海的流行艺术家KAWS个展以及一票难求的雨屋等,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文化生态。
众所周知,西岸艺术集群以当代艺术最负盛名,而当代艺术又以抽象、难懂闻名。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管理者也在场馆定位和内容策划上下了不少功夫 。“西岸的艺术场馆既有美术馆属性,也是公共文化设施。”蔡彭菲告诉《新民周刊》,“我们通过系统性地展现当代艺术脉络来让观众了解,当代艺术的抽象线条看似难懂,其实却蕴含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艺术理念的突破。”
而今,随着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开幕,造型艺术、摄影、新媒体、实验电影、建筑和设计等展品益加丰富了西岸这座艺术地标。据悉,西岸美术馆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随着各种公益活动、艺术家论坛和工作坊的登台,西岸这座艺术水岸将越来越与民众亲近,并且覆盖各个年龄层的艺术需求。
西岸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就结合了国际经典“Corniche”案例的成功经验,还融合了上海本地的天然优势,在保留传统工业文化特色基础上,新旧结合,更显意趣。
经过将近十年的打造和积淀,上海西岸已然成为全市的艺术高地之一。这里云集了艺术场馆和艺术家,而将他们汇聚起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艺术面向观众,让文化活起来。
自2012年以来,上海西岸每年都在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囊括艺术、音乐、设计、建筑、时尚、美食等多个领域,为西岸在相应领域的产业布局导入和积累资源。到如今已经累积形成了多个自有活动品牌——“西岸音乐节”、“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食尚节”、“西岸艺场”、“ONTIMESHOW WEST BUND”等等。每年在西岸地区开展的高品质艺术活动就有100场以上。
2012年,上海西岸音乐节落户此地,成为上海首个本土大型户外音乐节。大牌云集,明星荟萃,原生力量,震撼崛起,以音乐释放活力,用梦想点燃浦江。已经连续举办多年的上海西岸音乐节,已成为上海秋季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2013年,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双年展以“云戏剧:上海奥德赛”拉开帷幕,不仅展现了上海开埠170周年的史诗性进程,还传达出一个未来的西岸。随着来自上海徐汇的舞者们在钢筋水泥的苹果林中穿梭和舞动,原上海水泥厂巨大的预均化库内爆发出阵阵掌声。首届双年展分为室外建造展与室内主题展两部分——室外展部分为“营造”(Fabrica)国际建造展,建筑师的建造与艺术家的作品彼此呼应,让当代最为前沿的两种生产方式与行动方式互相激荡;而室内展以“进程”(Reflecta)为题,分为建筑、戏剧、影像、声音四个特展,运用的声光技术都达到了全新的尺度。由此,西岸正式开启了对“当代建筑、实验戏剧、声音艺术、影像艺术”等文化形态的系统研究,成为后来西岸与蓬皮杜中心建立合作在理念和脉络上的契合点。
2014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创立。上海西岸携手国际知名艺术家周铁海,联合策划了国内首个融合顶尖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同时也是上海“文创50条”的重点推进项目。6年来,西岸艺博会每年都会带来全明星阵容的大师作品,画廊规模亦从首届的3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110多家,业已成为国内外顶尖画廊在中国参加艺术博览会的首要选择。这场席卷上海的艺术盛事,被业界誉为“国内博览会的国际标杆”。
2016年,在美术馆大道版图持续拓展的同时,上海西岸又遵循国际惯例和艺术规律,适时推出区域性文化品牌“Art West Bund西岸文化艺术季”。在每年的春夏和秋冬两季,以“来西岸 去发现”为理念,打破西岸多元载体空间的隔阂,集成艺术、设计、音乐、美食、演艺五大元素,超百场活动带来永不谢幕的精彩,业已成为沪上潮人文化生活的打卡圣地。
“西岸食尚节”就是其中之一,抱着打造“魔都味觉名片”的目标,联袂呈现欧洲米其林餐厅主厨星光套餐、各国领事馆的环球美食,以及国内高端餐饮品牌和时尚街头美食多个板块,还融入了派对、手作、快闪、亲子、游戏、夜场多元素互动,致力于打造上海最好吃的游乐园、最好玩的美食节——可以想象,一经推出就声名远播,引得市民和游客都纷至沓来。
在西岸,你能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
西岸将成为一个“世界会客厅”。
有吃就有穿,“Ontimeshow West Bund”将300+设计师品牌、10000+专业买手齐聚西岸,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设计师品牌专业订货会,联动上海时装周,融入时装影像、装置艺术、现代音乐跨界元素,成为引领上海最具人气和活力的时尚狂欢。
锦衣玉食之后,西岸又乘势推出“THE Stage West Bund西岸艺场”,以整合多样性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多元化舞台演艺内容,展示具有现当代精神的文化艺术理念。以戏剧节、演出季等表现形式集聚国内外优质、经典、前沿、跨界的舞台艺术资源,挖掘、培养、展示、提升国内高品质舞台艺术内容,从而为西岸即将建成的剧场群落预热、积累资源。2017年首届与上交合作献演了全国首个户外歌剧——莫扎特经典歌剧《唐璜》首次突破了室内剧场的局限,以“歌剧×草地”的户外演出模式展现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草地上的莫扎特”。
丰富的文艺场馆,活跃的多元文化品牌,如今的西岸已然成为上海最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也是全球文化拥趸的朝圣地和创意思潮的集散地。
近年来,上海西岸又先后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西九文化区确立了文化交流合作,西岸将进一步博采国际新理念、新方式所长,东学西渐,成为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大平台和文化新地标。
西岸对标的是巴黎左岸、伦敦南岸,参考的是德国汉堡港、英国金丝雀码头等地的成功经验,而她的目标,则是一个独具魅力与活力的世界级滨水新城区——“上海Corniche”。
Corniche(海滨大道)的概念发想于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海滨休闲旅行城市衍生出一条舒适开阔的滨水大道,人们既可散步观景,也可低速驾车欣赏沿江美景。而在“Corniche”周边,则集聚了最负盛名的文化、商业和居住场所,使其成为了品质生活、精神享受的代名词。
西岸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就结合了国际经典“Corniche”案例的成功经验,还融合了上海本地的天然优势,在保留传统工业文化特色基础上,新旧结合,更显意趣。
走在西岸绵长的滨江岸线上,留意看,你会发现这里有四种速度——漫步的速度、跑步的速度、骑行的速度、车行的速度——四種速度,伴随着逐渐升高的四个坡度,构成了徐汇滨江的阶梯层级。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不管你以哪一种速度经过西岸,都能看到开阔的江景。徐汇滨江也因此被誉为“最透气的一条黄浦江岸线”。
有水,有灵气,亲水的西岸带给来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开阔、放松。不仅艺术圈,科技圈也被她深深吸引。对标国际一流滨江水岸的上海西岸,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特点:艺术+科技。记者在西岸看到,不远处,西岸传媒港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除了艺术产业发展以外,还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以及创新金融等多元的产业类型,它还会和上海2035的远景规划‘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非常有关系。”西岸集团总经理助理、文化产业部部长陈安达表示,“按照规划,这里未来将成为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上海作为全球城市,未来的这些产业所吸引的也应该是全球的资源,产业带来的从业者,也带动了这个区域整体的气质。未来的城区的发展与城市更新,最关键的是更新之后,未来城区集聚的人群,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这或许会代表这个城区整体的精神气质。”
晚明大学士徐光启以徐家汇为核心,办洋学、兴教会,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科学的变迁,以及“海派文化”的孕育和发生;21世纪,蜿蜒徐汇滨江的上海西岸,以全球城市卓越水岸为追求,兴文化、塑产业、引精品,以美术馆大道、西岸传媒港等为落脚点,博采国际新理念、新方式所长,东学西渐,致力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上海西岸成为上海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大平台和文化新地标。
新十年,新水岸,西岸将汇聚“卓越水岸的全球设计”,承载“世界会客厅”的内涵,为艺术家提供定义新艺术的机会,为企业家提供创造新业态的平台,也为广大市民提供找寻新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