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大?
早在先秦时期,被子已被普遍使用了。古时的被子有“衾”与“被”的区别,直接反映在厚与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寝衣)是一种没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夹被,寝衣是午休这类短暂休息时用的,故古人又称寝衣为“小卧被”。
那么,古人盖的被子与今天一样吗?有多大?古人被子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身高有关,像做衣服一样“量体制被”,长度是一个半身高。史料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以汉尺来算,他的身高约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时代的周尺来算,身高也在1米91。据此可知,孔子盖的被子应比一般人的大许多。
古人盖的被子有多宽?
古人一般以“幅”来衡量布帛的宽度,故“幅”也是被子的宽度单位。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盖的被子最小宽度为一幅。汉尺“二尺二”,相当于现代半米多一点。
一幅宽的被子应是小孩用被,或者是非冬天情况下短暂休息时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单人被一般不会少于两幅宽,双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宽。也就是说,古人所盖被宽在1米至2米之间,这与现代人所盖被子的宽度差不多。
在古代,能置办一床像样的被子并不容易,经济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穷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连小被也置办不起。但由于被子是御寒之物,所以古代乐善好施之人常会在冬日给穷人“送衣送被”以表达关爱,现代流行的“送温暖”一詞就是由此演绎出来的。
古代被子里面填充何物?
像今人一样,古人居家也会准备冬夏两套被子。夏被在现在又称“空调被”,房间开空调所盖,避免受凉。而古时候有一种夏被真似空调被,盖在身上可降低体温,这种“空调被”叫“神锦衾”。神锦衾所用蚕丝现在又叫“真丝”,是高档被用丝,古人称这种真丝被为“丝衾”。现代的“棉被”一词在古时写作“绵被”。
古时一般人是用不起绵被的,穷人只能盖“布衾”,而有钱人才用“丝衾”。
在棉花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做被子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类植物纤维来纺织的。而更早时候,被子是用兽皮来制作的,“被”字右边是“皮”或许与此有关联。
除了单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就是“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敝绵(真丝下脚料)、茅草都可以做絮,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说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特别是盖的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
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
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就是“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明清以后,棉花成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还因此出现了“弹棉花”这一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