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音乐创作的四大特性

2019-11-28 05:55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调音乐创作首歌

□ 乐 泉

不少人对音乐创作敬而远之,总认为音乐创作高深莫测,不可捉摸。音乐创作真的那么玄虚吗?从我自己三十多年业余音乐创作的经验和体会来看,音乐创作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同其他艺术创作门类一样,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不过音乐创作讳莫如深,善于遮掩自身的特性而已。

那么,音乐创作有着怎样的特性呢?愚以为,它至少具有下面四个特性。

其一,音乐创作具有即兴性。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音乐创作也有个 “预热” 的过程,也需要 “发酵”,但音乐创作更重即兴,更多地表现出即兴。有时灵感一来,音乐创作便迅速 “启动”,音律势不可挡,一首歌曲几乎就在霎那间一挥而就、脱颖而出。2006年4 月,青年诗人龙章辉把一首题为《它的名字叫黄桑》 的歌词送给了我,要我谱曲。“有一块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黄桑”,词的开头意象飞动,又富于情感,写得不错,我当即就想,我一定要把它创作出来。由于找不到一个好的音乐动机,我便把歌词放在一边。有天在县影剧院参加县里召开的一个大会,县委书记说为了搞好中国黄桑 “四·八姑娘节”,县里正在组织人员创作黄桑主题歌,县里将对这首歌曲进行重奖。县委书记的一句话像一颗炸弹,引爆了我心底的那份创作欲望,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喷涌而出,“有一块美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黄桑”,一段清新而又饱含感情的旋律生灵活泼地 “跳” 了出来,我突然感到这就是我创作《它的名字叫黄桑》 所要的音调。我赶紧找旁边的一位朋友借了钢笔,把这段旋律记在了随身携带的一本电话薄上。散会后,我赶紧回到家里,依据这段旋律写出了全谱,这就是后来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热播的歌曲《它的名字叫黄桑》。

这首歌经过几次演出后已深入人心,且广受好评,2009 年7 月又上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创作需要作曲家具备一种 “一触即发” 的素质和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的本领。“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 (鲁迅),而音乐创作则恰好相反。当代作家孟伟哉说:“时间可以产生灵感,也可以吞噬灵感。” 音乐创作就是要善于打时间差,灵感一来,就要趁热打铁、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其二,音乐创作具有凝固性。有句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反映出好文章是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的,即使成篇定稿之后,还会修改,而且修改很正常。曹雪芹不就说过他写《红楼梦》 是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么?有些作家,著作再版时总要说本次又进行了多少修改云云。而音乐创作就有些不同,“着手写时,总觉得是好的”(肖邦),创作活动一旦结束就标志着音乐作品正式诞生,并且就此定型,不会再改动,尤其不可能再改来改去。音乐创作是一次出产、一次 “成像”、一次投放社会,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凝固性。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当年阿炳是那么弹奏的,一个世纪后,现在的演奏家还是那么弹奏的,没有因为不同演奏者有不同喜好而有所改变。像《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创作出来后在延安公演了,70 年后的今天我们演唱的还是当年延安演唱的歌谱,主旋律从来就没有改变过。音乐作品一旦 “出生”,就是那个样,谁也不会去修改,也用不着谁去修改。这是音乐创作的凝固性决定的。 《青藏高原》 是首人人喜欢的创作名歌,那句词 “一座座山川” 是个病句,“一座座山” 可以,“一座座山川” 就说不通。但这歌已经唱响,谁还管它错不错,唱起来顺口就行,这首歌已风行全国十多年了,从来就没有人提出把这句词改一改。这就是音乐创作的凝固性。音乐作品都千篇一律地拥有凝固性的特点还表现在,一件音乐作品,比如一首歌,只要走向社会,传开了,被人听过了、唱过了、熟悉了,以后不论在哪个地方在什么时段,只要一传出那歌的音调,你就知道它是哪首歌,是哪个唱的,就感到很亲切,甚至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这是音乐创作凝固性产生的效应与威力。音乐创作凝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中一定要十分严谨,把好 “出口”,作品不到最佳决不 “出厂”,切实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其三,音乐创作具有不可点击性。音乐创作不是简单的脑力劳动和智力游戏,不是小孩子堆积木。在创作中,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符、节拍,特别是那些旋法、节奏型,都不是事先存放在作曲家脑中随时点击 “拿” 出来的,不是像电脑上网那样要什么资料点击取用就是,音乐创作中的那些旋律、节奏往往是创作中临时产生的。音乐作品当然不是无形的,它是由音符、音节等这些零部件构成的,但在创作中,那些 “零部件” 并不是摆着个现成品在那里恭候作曲家 “点击”。进入音乐作品中的这些 “零部件” 都是经过作曲家 “情感” 镀金这样一次 “化合”,才能成为音乐作品的 “建筑材料”。而这需要的是作曲家们平时广博的知识积累与深刻的生活领悟。我自己进行音乐创作时就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创作并不是事前有个什么 “框架”,有个现成的 “材料” 摆着在那里,总是因词而异、因 “材” 制宜。音乐创作不是从这处拿些素材从那处拿些素材组装拼凑的一项 “物理运动”。我创作了《苗家姑娘过山来》 《瑶家爱吹双唢呐》 《土家儿童迎客歌》 等一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歌曲,但这些歌曲并不是我机械地 “点击” 一些瑶族苗族土家族音调写成的,那已是饱含我心智与激情的创作 “产品” 了。如《苗家姑娘过山来》 (金鸿为词),它是典型的苗族音调歌曲,但又不是借用了苗族哪一个音乐素材,它已是作者情感 “化合” 后的苗族音调了:

梅西安说得好:“不论作品篇幅大小,从来不放弃自己塑造的风格,从来不降低自己作品的内在的音乐价值,不把自己的素材弄得支离破碎,而是善于在他所采取的题材中找出最高尚的最迷人的一面。”

其四,音乐创作具有不可复制性。如果假设,音乐作品在创作成型之后,要同一个作曲家重新创作一次,情形会怎样?我看结果一定是,作不出同前一次一模一样的作品来。这近乎有点匪夷所思,但这就是事实。因为这是音乐创作不可复制的特性决定的。音乐创作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音乐创作是一项创新性特强的艺术样式。音乐创作崇尚创新,最忌雷同。我自己在音乐创作中有一个习惯,每作完一首歌我就把这首歌 “丢” 了,把它彻底忘掉,下一次创作时我又是从零开始,从头再来。我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 “新的长征”。音乐创作肯定不能重复别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拾人牙慧没有出息;音乐创作也不能重复自己,因为一味在自己的天井里跳舞终究成不了大器。《竹叶会唱歌》 (曾泉星词) 是我十多年前创作的一首歌曲,在北京录音时录音师称赞不已,连声说 “好歌,好歌”。

我现在带着欣赏的心情重新把玩这首歌,这首歌的词很短,只有两段八句,我却把它写成了一首近三分钟的女声小合唱,有领唱、齐唱、合唱,民族风味浓厚,音乐形象生动,的确是首优美、动听的好歌。可如果要我今天再来创作一次,我无论如何也作不出当年那个样子了啊。因为作曲家 “把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写到自己的乐曲中去” (安波),“他必定无意中将自己的个性和盘托出” (黄自),于是作曲家每作一曲便都别开生面、自成一体。

猜你喜欢
音调音乐创作首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就是这首歌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