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沪东
樟树市市政园林管理处 江西樟树 331200
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很多城市的雨水洪涝问题比较严重,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且随着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其道路、广场、建筑屋顶等等硬化的面积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也在爆发式的扩大,这就严重的降低了自然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益发加重了城市内涝以及缺水等的问题,增加的地表径流造成的溢流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在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的内涝现象,增加大气湿度进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高效的利用雨水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希望城市像一块“海绵”,从源头将雨水暂时吸收存储,再慢慢排放掉。在城市道路设计时,可以采用新型材料及设施使得道路具备渗水、储水、净水等功能[1]。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是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也注重城市的排水安全,实现城市对雨水的储备和净化功能,为现在倡导的水资源再利用、水资源保护提供有利的条件。
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提出了类似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并且在早期对海绵城市的特点进行阐释和分析。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宣布海绵城市推广的开始。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大会中也明确提到要更好地布置道路地下管道、加快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采用全透水的基层势必需要大开挖,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故采用了半透水式路面结构设计。绿道全线采用了透水混凝土绿道。绿道可下渗雨水,雨后不积水,行走时不会打湿脚,方便出行。慢行系统采用透水铺装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都有较大的左右[2]。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植草沟也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实现“旱畜涝排”的功能,同时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可在城市构建分散的小型湿地环境,为各类亲水生物提供滞留空间,增加城市生态的多性样,使城市生态链更加完整。
以往的城市排水遵循的是“快速排除”,在雨水丰富的季节中,路面径流水往往直接由雨污水管道直接排放到河渠内,而旱季时却面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海绵城市储存与调节理念的核心在在传统排水体系的基础上,增加雨水调畜池,收集存、储存路面径流水,在旱季时可直接抽取调畜池内的水做为绿化浇灌、路面冲洗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城市道路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好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所以在城市道路的总体规划时,要合理规划道路的路线和空间布局,尽量避免新建道路对于原有水生态的占用和影响,同时,通过建设绿化带、绿地等一系列设施,进一步加强对雨水的滞留、渗透和净化等一系列工作。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在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透水性沥青路面已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其主要是在引导雨水流入基层和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改善积水问题,避免出现路面径流、交通拥堵等现象,但无法实现雨水的充分利用。为了实现雨水的有效应用,生物滞留系统应运而生,其主要是在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基础上,净化并利用雨水。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中较为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车行道根据横向坡度的半分比向外倾斜进行排水的,到道路雨水篦子的地方,融入到雨水管系统,绿化带处的通常做成高于车行道的凸起形式。当考虑道路海绵的打造时,通过将道路缘石下放至于行车道齐平,将绿化带做成纸于路面的凹式绿地,使得路面雨水通过道路横坡排入凹式分隔带地方,在浅层地方,土壤饱和之后,将多余的雨水通过篦子雨水来收水,将其融入到雨水主管当中。雨水的主管可以设置合理的渗井,用以方便搜集雨水,并经过渗井融入深层,经过渗补来补足地下水。
除了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即路面雨水——雨水口——市政雨水管网的“快排系统”外,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还综合考虑了绿化带、植草沟等排水系统设计,在绿化带、植草沟内设计简单生物滞留池,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降低路面雨水在径流量控制、防积水、防涝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海绵城市理念满足了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并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减少了城市洪水内涝等灾害,具有净化水资源、补给地下水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