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生态河道本身就是一种人造景观,具有良好的观赏性。生态护坡的模式与传统的硬质护坡相比,特征差异非常明显。传统的硬质护坡具有良好的防洪、抗洪能力,但因为缺少生态内涵、文化内涵、景观内涵等原因而逐渐被淘汰,生态护坡技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建筑渗透入生态环境中,并且通过再造植被、重建水陆生物多样性等方式,令本地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生态护坡技术提倡以人为本,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做好植被的再生工作,令河道整治过程中护坡既能保证其排涝的功能,也能在视觉上给居民带来美感,同时也代替自然河道生态完成生态循环的使命。
作为一种新型的河道整治策略,在技术要求上,相比传统的混凝土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要求更严格。上世纪90年代,广东河道堤防管理部门首先引入生态护坡技术,因此该技术的推行时间不足30年,因此我国的生态护坡建设大多是在模仿海外经验自主开发,或者直接引进海外产品建造,同时生态护坡如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目前国内生态护坡技术的试验推广形式并不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连锁块护坡和生态砖护坡。三者之间略有不同但整体的都遵循着恢复河流的天然属性的特征。
在选材上,无论是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连锁块护坡还是生态砖护坡,大多都采用天然材料,例如天然的石材、草皮等等,相比水泥等人工合成材料,天然的材料很难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也很容易形成新的生态平衡。但是生态护坡技术依然具有其局限性,生态的重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在河边摆上几块大石头,堤岸种植草皮,而是要结合综合工程力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多门学科统筹建造,在设计上也应当根据当地发展情况,例如,在北京的城市河道整治中,风格应当偏向园林风格,恢弘大气;但是在江浙一带,将生态护坡打造得柔和细致,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美感更合适。
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生态护坡的建设应当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河道的主要作用还是防洪排涝,倘若不能满足这最根本的安全性要求,再多的设计都是空谈,在河道整治工程开展前,要因地制宜,做好实地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岸坡稳定性的参数,保证生态护坡的稳定性。
在工程开展前,做好实地调研非常重要,为了避免工程的盲目性,应当做好工程规划,例如分析区域夏季降雨量、河道的周边自然情况和配套设施建设。河道整治的工程开展应当与当地城市发展规划相匹配,避免出现脱离实际不能与周边环境风貌相结合的情况发生。同时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个性化原则,但是应当在大众审美可接受范围内,既要有特色、不呆板,更要让大众理解河堤设计的美的内涵。
在河工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采用生态护坡技术还是传统的河道护坡技术,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所难免。尽管生态护坡技术会利用后续的生态重建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但是在物种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避免外来物种对当地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例如,在数年前的福寿螺生物入侵案例就引人深思,外来生物入侵隐患是完全可控的,在物种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无害性的原则,例如水葫芦、食人鱼、豚草等等有害生物,一定要严格禁止,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城市河道的建设探索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助力工程实施。例如,在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很多护坡都是采用强度良好、施工简单的钢筋混凝土制品,但是就目前的河道整治现状来看,材料很容易在水中发生水化反应,影响水质。材料选用不当,也很有可能出现材料碳化导致工程安全性受到威胁的问题。在生态护坡技术的实施办法中,也有很多采用发达根系植物固土保沙的案例借鉴。
总而言之,城市在扩张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非常显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愈发严重,绿色建筑的涌现为城市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构建一个适合人口居住的城市环境非常有必要,在生态重建的过程中,生态护坡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乡村都被改造成城市,在河道整治中提早采用生态护坡技术,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未来该技术也会继续在我国河工建筑领域中发光发热。希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能从本文中汲取经验,并对实际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