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地球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河道作为地球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人类生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河道治理工程开展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保护工程,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环境优化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优化地下水资源补给。二是提升水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降低水污染效果。三是有效降低水流对于土壤侵蚀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及保护土壤肥沃力。四是改善河流破坏造成的各种负面问题,保障河道两侧人们的经济生活建设发展。
在以往的河道设计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往往更加重视河道的水利功能,忽视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并且在改造河道建设的过程当中,会采用大量的混凝土等硬质材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洪效果,但是这些硬质材料阻碍了植物的生长,并且不能够保证河道的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水利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河道的修复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他们更加重视河道的建设工作,并且不断地改善水利功能。设计工作人员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程度,但是对于水体的修复以及植物环境等方面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水排放在河道中,使得河道修复工程难度较大。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对河道生态体系的有效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发展有利的建筑材料和方法。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好清淤除障及滩涂围垦等工作。通过河道治理构建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有效的实现对水体环境的保护。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有效的恢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的自然状态,实现河道水生生物多样化,为河道浅滩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丰富河道结构,为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针对河道工程进行具体设计时,还要针对周边环境和河道生态网络进行合理搭配,使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范围进行拓展。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打造生态河堤,同时设置人工护岸,实现河道和河道水体之间空气和水分的有效交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合理设置河道中心线,充分考虑河道形状、周边环境及水体情况等,进一步拓展河道布置的可变空间。在具体进行河道设计时,通常在河道两侧设计出浅滩,带给人河道渐宽的视觉感受,进一步扩大浅水区域的空间,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在实际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根据周边自然环境作为选择施工材料的标准,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提高河堤与水体之间的有融合效果,尽可能的降低对河堤生态环境的影响。河道河床、护岸是河道建设的一部分,目前水利设计者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河床与护岸在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因此更注重建设出符合生态需求的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河道河床、护岸。传统的河道河床与护岸的建设就是在原有的河床、护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整或者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通常的方法就是,河床硬化,加固河堤使得河堤与河床固为一体。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泄洪做准备。虽然已经认识到河床硬化与加固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是目前仍没有研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生态护岸,是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与实施的护岸形式。常见的有栅格边坡加固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生态砌块等形式的河道护岸。这几类护岸的区别于传统的隔水性堤岸,非隔水性堤岸有利于地下水与河水的互通;但是目前来看,虽然生态护岸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在选材与构筑形式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如黑藻、金鱼藻等,以及浮叶植物睡莲,以提高河道水体对N、P、K 等多种营养物的吸收与转化,从而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抑制各种浮游植物的生长,为河道水环境中多样化生物的繁衍、生存提供更加良好、稳定的环境。现今河道水体中,各种浮游生物、腐碎以及大量微生物的增多,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河道内水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而适当地增多鲢鱼、鲫鱼等种群的数量,提高其对浮游生物、腐碎以及微生物的消耗,可稳定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进一步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城市河道水环境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存在水资源不足、水质情况恶化、法律规范欠缺等不足。本文结合此类不足,提出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具体包含构建水下生态系统、生物治理技术、水环境增氧治理技术几方面内容,期望能够给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