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义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潍坊 262600)
土地资源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需要依靠土地资源。我国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基层土地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导致我国当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科学合理分配使用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成为了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在有效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基层土地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用。着重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之间的需求矛盾,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分配,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二元化土地所有制,土地的性质分为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基于这两种土地所有制[1]。关于国有属性的土地管理目前尚比较成熟,而对于集体属性的土地管理目前存在极大的问题,近年来出现的关于土地资源的纠纷大部分为集体属性的土地。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在需要征用集体属性的土地时需要先由政府进行征用,同时改变土地性质,然后再按照土地出让的相关流程将土地转出,赋予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的手续极为繁琐,同时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很容易出现纠纷,影响社会和谐。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土地流转难度极大,基本不可能实现,而目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导致大量土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极为严重。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情况,并且土地流转的规模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上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导,使得土地流转市场难以有效规范。
关于土地征收补偿的问题,由于城市是最先出现土地征收的地方,关于补偿的政策法规相对比较完善,一般来说,补偿的额度相对较高,后续安置措施也比较完善。但是在农村地区,土地征收的情况相对较少,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补偿标准往往较低,而且后续的征收安置机制不完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是其得到的补偿难以保障后续的生活。
土地管理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之前,必须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基层土地管理部门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在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尤其是对于农村土地的使用,更是要慎重,要规划部门要站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当地在几年乃至十几年、几十年内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立足于耕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协调好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难度极大,导致对土地资源有需求的企业或者组织难以得到土地的使用权,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情况,土地管理部分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通过政策指导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认识到土地流转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一方面要注意耕地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土地管理部门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中的适当性以及正确性[3]。避免由于缺乏政府的指导和干预,完全由市场起主导作用,从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关于城乡土地征收补偿差异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因素之一,尤其是涉及到农村土地征收的问题。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土地征收标准过低,对于土地价值的估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农民依靠土地为生,如果土地征收补偿不合理,缺乏相应的安置措施,会严重影响农民后续的生活。对此,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在此类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利用,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的代价发展经济,在土地征收问题上要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做好后续的拆迁安置,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用。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基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提升土地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