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兵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安徽 宿州 234000)
介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其中各类岩土的自身重量各不相同,所以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各类岩土的结合虽然达到了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十分容易被破坏,即在相对较小的外力影响下,就会导致岩土体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相应引发滑坡。而滑坡现象是一种对周边环境具有重大安全威胁的地质灾害现象,所以多次进行防治具有必要性。另外,关于滑坡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常规因素包括:滑坡平衡状态不佳、地形原因以及破碎断层因素等,对此相关人员也需要引起重视。
1.1.1 滑坡平衡状态不佳
岩土体结构当中,其外侧结构与内侧结构在没有外力因素干扰的条件下,通常都会保持一个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下说明岩土体上下结构在力学性能上表现合格,然而如果岩土体上下结构的应力数值高度接近,则说明平衡状态的容错率较低,一旦受到外力干扰就导致整体结构失去平衡,相应岩土体外侧结构就会向某个方向滑落,此时形成了滑坡。综上分析可见,岩土体平衡状态容错率低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因素,而关于外力因素一般包括:人为因素(工程振动。开挖等)、自然因素(地裂、滚石等)[1]。
1.1.2 地形原因
滑坡现象的出现必然与地形有一定关系,即在平坦的地形上,不会出现滑坡问题,而在陡峭的边缘处,则很容易出现滑坡,说明地形是造成滑坡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上,当外力因素在接近边缘处的地方产生影响,就可能导致岩土体内部出现裂纹,相应因为外侧岩土下方没有衬托结构,受重力与自重引导就会出现滑坡。此外,关于滑坡出现的地形一般为丘陵,所以在防治当中如果发现此类地形应当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1.1.3 破碎断层因素
破碎断层因素属于岩土体内部表现,即代表岩土体内部结构中,存在部分容易被破坏的结构,此类结构一旦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就会被破坏,相应无法继续承担应力,此时就可能出现滑坡现象,出现概率由破碎断层的具体范围而定。综上可见,破碎断层因素是导致滑坡平衡状态容错率低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当对此保持重视[2]。
在理论上滑坡现象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实际来看大多数滑坡现象都具有较大的威胁性,一旦发生会对周边的事物进行破坏,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如果周边环境当中存在居民,则可能形成安全事故。具体来说,当滑坡现象发生,体积庞大的岩土体从高处向下方某个方向滑落,最终滑坡岩土体会脱离主体进入自由落体状态,此时介于滑落岩土体体积与重量、滑落速度与高度,其向下产生的冲击力十分庞大,一切与其解除的人或物都会受到严重伤害,由此可见滑坡现象是一种安全威胁程度高、范围广的地质灾害,在地质工程勘查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
岩土体本身因素与外力因素的结合是造成滑坡的主要条件,那么为了防治滑坡,应降低外力因素对岩土体的影响程度。
在以往滑坡事故当中可见,人工因素是一项占比较大的外力因素,那么在防治当中,应当重点对人工因素进行控制。具体来说,人工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地质工程建设当中,介于工程要求需要对岩土体进行大量开挖、填土,然而因为开挖范围广泛、填土重量较大的特征,影响了岩土体本身的平衡状态最终导致滑坡,在此条件下,工程单位在施工之前,首先需要根据勘查报告来分析现场可能出现滑坡的位置,其次在施工当中要精准的控制开挖范围、填土重量,使两者尽可能小,此举可以降低滑坡产生的概率。在工程建设当中应当尽可能的避开滑坡可能出现的位置,此举同样具有防治效应。
针对地形因素的影响,如果外侧岩土体体积不大,则可以采用永久性支撑结构来降低滑坡出现的概率。结合上述分析可见,地形因素形成滑坡的原理在于其下方没有衬托结构,而在支撑结构的介入条件下,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外侧岩土体不容易下滑,说明该方法具有防治滑坡的效果,但支撑结构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即当外侧岩土体体积较大时,常规规格的支撑结构未必能够起到应有效果,且该结构的应用还会被地基等因素影响,所以在实施该方法之前,应当确认地质环境是否满足应用条件,如果不满足则需要通过其他措施来进行处理。
针对破碎断层因素,地质施工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地质条件,确认滑坡可能出现位置的范围,如果范围较小,则可以通过减重反压方法来进行处理。具体来说,减重反压方法适用于常规滑坡、牵引滑坡两个条件当中,其中针对常规滑坡现象,应当依照外侧岩土体的体积与破碎断层分布来进行挖方卸载,使外侧岩土体的重量逐步降低,此时内外岩土体的应力差也会逐渐增长,使岩土体整体稳定性大幅度提高;针对牵引滑坡可以在外侧岩土体的前端设立片石垛以产生加载反压效应,可以提高岩土体的抗滑性。
综上分析得到结论:滑坡现象的形成因素较多,且具有较大的安全威胁,其形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外力因素影响下,导致其他因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所以在防治策略上应当尽可能减少两种因素的接触,或降低外力因素对岩土体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