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海沧区是厦门重点台商投资区之一和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的核心区。本文结合海沧国际一流海湾城区建设,重点围绕产业、城区、人文、营商环境、人才高地“五个一流”,对海沧区的总体发展现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海沧区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海沧区近期发展“湾区经济”的现实可行对策。
目前,海沧区处于全面深化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发展新阶段。2016 年,海沧区GDP 在福建省各县区中位居第12 位。其中,工业占GDP 比重位居第10 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第8 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位居第8 位,固定资产投资位居第15 位。同年海沧区地区生产总值位居6 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①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福州台商投资区(马尾)、平潭综合试验区。第2 位,仅次于集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级财政收入等均位居首位。与此同时,海沧区作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拥有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半壁江山”,是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是厦门推动海铁联运、做强中欧班列的重要载体,是“金砖”会议举办城市的城区。发展以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为核心特征的“湾区经济”成为近期海沧区发展的主攻方向。
截至2017 年上半年,海沧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量居厦门市第三,实现持续两位数增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增长30.5%。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均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五个一批”项目、省市重点项目、新开工省市区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半年任务。而且,海沧区招商引资率先在全市走出“向外向上”的步伐。 基于此,海沧区在未来的“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港口物流、机械制造、卫浴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建成能辐射海峡两岸的重要新兴产业基地。2025 年,海沧区将建设成为全世界集成电路制造业最密集区域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及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由此,海沧区将打造成高端前沿的国际一流产业体系。
海沧区三面临海,拥有超20 km 的城市海岸线,拥有厦门岛外开发成熟度最高的新城—海沧湾新城,未来几年,海沧区将进入本岛中心区域“30 min 交通圈”。与此同时,海沧区城市功能发育布局不平衡现象较突出。从商贸、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旅游等城市功能看,海沧湾新城已达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但新阳、东孚、临港区等仍处于较低水平。 基于此,“十四五”期间,海沧区将建设最美滨海半程马拉松赛道,带动海沧湾、马銮湾、东孚新城加快建设,统筹实现海沧区的港口、城区、产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 年,建成区面积达75 km2,承载65 万人口,功能齐全、生态文明、交通顺畅、配套完善的国际化宜居新城。
2016 年,海沧区人均GDP 达16.1 万元,按美元换算可排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第31 位,营商环境排在全球190 个经济体的第38 位。近期海沧区将重点建设大数据智慧决策系统、政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持续推进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一带一路”陆海枢纽、“放管服”等建设,大力推动智慧政务建设,通过建设国际学校、引进国际医疗机构、聚集国际社区而营造世界一流开放环境。
海沧区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鼓浪屿直线距离仅1 km,同时,大屿、嵩屿、部分海沧湾沿线也均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海沧区将不断挖掘、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实施海沧区美丽乡村项目等,推进一批社区书院建设,筹划推动半程马拉松等重大赛事活动;同时,广纳全国与全球文化,逐步树立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标杆,最终凝聚形成“敢闯敢创、崇文尚武、文明自强、开放包容”的海沧区人文精神。
近期,海沧区将重点实施人才引育计划,用世界标准创新和完善引才育才机制,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知识结构的高层次人才,力争2020 年全区聚集高端顶尖人才10 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00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 名;聚集高端产业企业骨干人才1.2 万名,社会事业名师专才100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300 名,高层次医疗人才100 名;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青年英才5000 名。
2.1.1 产业结构
2017 年,海沧区GDP 达609.15 亿元,较2016 年增长12%,人均GDP 达25 872 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18:59.87:39.95[1]。海沧区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三次产业比重不协调,服务业增长空间较大,体现为典型的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特征。
2.1.2 产业发展
2017 年,海沧区机械、电子信息两大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 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5.7%,完成工业总产值538.6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9%。 与此同时,海沧区已初步建成“3+3+6”①“3”大中心:航运物流中心、运营服务中心、旅游康体中心;“3”大基地:信息消费基地、生物医药基地、建筑产业化基地;“6”大产业集群:港口物流产业、大金融产业、高新智能产业、信息数字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建筑家居产业。新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信息消费、住宅建筑产业化等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2017 年,海沧区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5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6%。同年,海沧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46 家,专利申请量达2629 件,专利授权量共1600 件。 此外,海沧区现代服务业成长快速,港口物流业发展迅猛。2017 年,海沧区规模以上的交通运输业企业共有70 家,较2016 年增加6 家,实现营业收入74.86 亿元,同比增长31.9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 亿吨,同比增长18.44%;集装箱吞吐量793.68 万标箱,同比增长16.80%。 马士基、中远、达飞和记黄埔等世界知名航运商相继落户海沧区,50 余条航线直达全球主要港口,全球首个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投入运行,临港产业持续壮大。
2.2.1 交通运输系统建设
目前,海沧区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3 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鹰厦铁路、319 国道、324国道、G15 沈海高速公路、S201 线省道过境。 道路总里程超l00 km,一级以上公路超70 km。高速公路境内长8.5 km,通往岛内及海沧辖区各镇(街)。2016年,轨道2 号线、海沧隧道主线段等主干道开工建设,“五纵八横”路网格局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海沧港区是厦门港水深条件最好的港区,拥有26 km 海岸线和11 km 深水岸线,已建成万吨级泊位24 个,在建万吨级以上泊位8 个,规划吞吐能力超过1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0 万标箱,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9 条,可通达40 多个世界主要港口及国内各港区。
2.2.2 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在城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有发电企业4 家,高压输电线路54 条,总长度277.14 km,用电负荷589 722 kW;天然气管线131.79 km,天然气用户14 348 户。2016 年,海沧区加快完善智能电网建设,新建电力管线17.3 km,供水管道25 km;新增燃气用户9000 多家。率先实现全光网区,光宽带用户占比达99%,位居全市各区首位。市政设施物联网启动建设,市政设施管理信息化平台继续深化。在邮政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沧区现有邮政网点14 个,乡村通邮率达100%;在园林绿化方面,2016 年,海沧区森林覆盖率达40.7%,建成区绿地率达4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 m2,保持全市领先。2017 年,海沧区空气优良率为96.4%,居全市各区第三位。截至2017 年,海沧湾新城功能日渐成熟,绿色出行系统逐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进行。
2017 年,在招商引资方面,海沧区共审批外商投资项目129 个,新增总投资45.28 亿元,实际到资18.24亿元,完成92.08%,同比增长4.10%;在外贸进出口方面,完成进出口总额554.93 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2017 年,海沧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 个,共建设完成12 台“24 h 自助图书馆”。同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此外,海沧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1 处,涉台文物古迹8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 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 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 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 项。而且,海沧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另外,海沧区已初步建成海沧南部片区以及东孚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2017 年,海沧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7 个,实际拥有床位1650 张,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37 人。在人口方面,2017 年,海沧区常住人口35.6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城镇化率为91.1%。在人民生活方面,2017 年,海沧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796 元,较2016 年增长8.5%。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 352 元,较2016 年增长4.4%。在就业方面,2017 年,海沧区安排就业专项资金9685万元。全年失业人员再就业7060 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022 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48 人。在社会保障方面,2017 年,海沧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1.99 万人、22.3万人、21.33 万人、21.27 万人、20.72 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75 万人和12.12 万人,两险种参保率均达100%。
目前,海沧区继续深入开展“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截至2016 年,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77人,居福建省各县(区)之首。与此同时,海沧区重视对各级教育的投入,将区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区教育投入,同时加强对本土师资和人才培养。2017 年,海沧区共有公办学校50 所,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共53 所。 全区学生人数共计66 766 人,公办编内专任教师2486 人。
3.1.1 进一步推进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海沧区是厦门重点台商投资区之一,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建设区。同时,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将重点建设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而海沧区是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的核心区。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带来的“红利”[2],将为海沧区在营商环境、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方面推动“湾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契机。
3.1.2 大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包括海沧区在内的在厦台商对大陆发展前景、投资机会保有期待,充满信心[3]。 近期将会有更多台资企业来海沧区投资,从而进一步活络当地创业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台湾地区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来海沧区创业,提升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城区建设水平,从而为海沧区发展“湾区经济”创造先机。
3.1.3 厦门“金砖会晤”为海沧区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
厦门“金砖”会议带动形成的“金砖+”模式有助于推动海沧区和台湾地区与金砖国家开展“三边”经贸合作[4]。未来将有更多海沧区台商从与金砖国家经贸交流中分享到更多合作商机。“金砖”会议后,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更多大型展会业务落户厦门,增强了厦门和海沧区对文创产业的内在需求。这将吸引更多台企和台湾地区相关产业创业者来厦门和海沧区创业,进一步提升海沧区创业环境质量,为海沧区在营商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发展“湾区经济”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海沧区在产业发展、城区建设、营商环境提升、人文发展、人才培育和吸引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5]。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海沧区第三产业比重和台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高耗能企业对环境影响仍然存在,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与此同时,海沧区台资企业正面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台资企业发展创新不足等问题。此外,海沧区在2014 年制定的《关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先行区的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消费和数字产业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但截至2018 年初,进展不大,效益不佳。第二,海沧区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受限。截至2018 年,海沧区有37 个实现供地的产业项目,却仅有光洋连接器、通达2 个项目实现了税收承诺,仅为总项目数的5%。第三,城区功能仍不够完善。当前,海沧区“有城无市”问题仍较突出,部分农村区域和老旧工业区的面貌还很不协调。第四,创新指数不高。目前,海沧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够健全。第五,高质量、高水平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不足。
首先,海沧区拥有与台湾地区开展交流合作的新政策优势[6]。海沧区是厦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核心”,同时,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为发挥对台优势,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这些新政策为海沧区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具有极大潜力,有助于海沧区将现有的政策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找准近期可推动海沧区“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其次,海沧区具备与台湾地区开展交流合作的创新制度基础。目前,海沧区所处的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在金融服务、审批制度、通关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已取得成效,同时突出海沧区所处地域优势,加强与台湾地区交流合作,扩大对台先行先试,有助于在营商环境完善、城区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推动海沧区“湾区经济”发展。再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举措。当前,厦门正积极探索与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将为海沧区发展“湾区经济”创造出更多新契机。此外,近年来海沧区在新经济发展机制带动下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重新确立产业立区的发展共识。2017 年,海沧区将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上,明确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作为支撑未来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海沧区率先在全市工业发展、市场化招商、规划引领项目等方面初步形成一批管用机制[7],即工业带动机制、建设开发机制、招商服务机制,同时建立专业化、市场化队伍与传统队伍相结合的产业招商服务体系。三是确立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发展新动能。目前,海沧区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暴风眼”,集成电路产业的聚集效应正开始显现。
海沧区在发展“湾区经济”上需要执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8—2020 年,海沧区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领域仍主要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方面,尤其是新材料工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业,而生物制药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仍处于夯实发展基础阶段;第二步,2020—2025 年,海沧区有望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城区建设方面推动“湾区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步;第三步,海沧区在人文发展领域、人才吸引和培育建设方面,仍需要基于更长期的宏观、微观努力才有可能在2030—2035 年实现“湾区经济”发展的建设目标。
一是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要按照“龙头培育—科技支撑—延伸拓展”的思路,围绕海沧区厦钨新能源、厦顺铝箔、长塑等企业,深耕电池原材料、铝箔加工、薄膜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石墨烯产业,力争在2020 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越台湾地区。二是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威迪亚、捷太格特、安井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智能家居、汽车及零配件、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增资扩产。三是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2018—2020 年,推动艾德二期、大博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制造基地,争创国内有竞争力的疫苗和生物医药集聚区,做强、做精特宝生物、艾德生物等重点企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效益。四是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面,2018—2020 年,围绕信息产业园、设计产业园两大园区,加快通富微电子一期、士兰微电子等项目建设,力争在2019 年形成产能。五是在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增资扩产。六是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主要从航运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要充分发挥海沧区作为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重要承载地的优势。积极探索自由贸易发展政策,加强中欧班列返程货源组织,拓展海铁联运产品,构建跨越海峡、横贯亚欧大陆的国家物流新通道。二是加快信息化试点建设。尽快落实大数据战略,加快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电子政务三大领域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8]。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各经济部门“大部制”运作,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提升国有资本效益。
一是推动“港城协调”发展。 加快推动“五纵八横”城市快速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疏港交通、岛内外交通、南北城区交通和过境交通的有效衔接。 二是努力建设世界级最美滨海半程马拉松赛道。三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海沧区城乡融合发展。四是持续优化城区环境。加强对海沧区水环境、大气、土壤的污染治理和防范,完善全区绿道网格,提升全区绿化美化水平。
一是加快基础民生“短板”建设。 近期集中加快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建设。其中,在教育发展方面,近期要推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落户,不断破解教师结构失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医疗发展方面,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精细化。同时,推进“互联网+医疗”,积极开展对台和对外合作、引进医疗人才,提升海沧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在养老社会保障方面,不断提升海沧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覆盖率,形成覆盖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二是加快文体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努力打造“泛鼓浪屿旅游文化圈”,不断助推海沧区人气、商气提升。三是不断提升人文精神素养。以海沧区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不断深化拓展“耕读文化”等主题活动。
一是要营造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立足海沧区现有人才住房保障模式,实现差异化人才住房保障。二是要为人才充分发挥效用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建立台湾地区青年人才实习实训基地,率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三是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应全面建立以用人单位为核心的人才聘用体系,政府“量身定制”人才扶持政策。四是推动人才引进、投入、评价协同发展。尽快建立多维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人才金融支撑体系。同时,支持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快速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