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当运动员时,夺得过13 个世界冠军;当教练时,培养出过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为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参加到羽毛球这项运动中来,她还建立了一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羽毛球学校。
她,就是韩爱萍。
10 月16 日晚8 时30 分,羽坛名宿、曾夺得过13 个世界冠军、7 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的韩爱萍,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武汉协和医院去世,享年57 岁。
韩爱萍在上世纪80 年代,曾和李玲蔚一起,缔造了中国女羽的一个黄金时代。在那10年当中,她们两人不仅几乎包揽了各项世界大赛的女单冠军,还多次联手获得过世界女双冠军,被称为“羽毛球双女皇”。
10 月17 日,韩受萍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殡仪馆逸园楼举行。她遗体的周围,摆放着与之相伴了一生的洁白的羽毛球。屏幕上播放着她昔日的影像……到场的除了她的一些亲朋好友,还有一些她昔日的队友、教练以及弟子们,他们都是在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来的。
前一天去世,第二天就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为何如此匆忙?据其亲属说,这也是她的遗愿:一切从简。“她说过去给领导、同事、朋友们都添了不少的麻烦,去世后,不想再给大家添麻烦了。”
王奶奶的孙子正在韩爱萍羽毛球学校接受训练,据她讲:“我与韩教练交往不多,但也碰到过好几次,大概是9 月份吧,她还在场边看孩子们训练。当时,她戴着一顶棉帽,精神不太好,看到谁在场上动作不对,就会走上前去指导一番。后来,我才得知她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换作一般人,这个时候肯定不会来训练场上了,但她还在坚持,我觉得她真是太不容易了,简直是把最后一口气,都贡献给了羽毛球运动。”
韩爱萍,1962 年4 月22 日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她的父母都是工人,结婚八年才有了她这么一个独生女儿,但他们并没娇养她,并让韩爱萍从小就养成了“爱拼就会赢”的刚强个性。韩爱萍10 岁开始羽毛球训练;14 岁,获得第4 届亚锦赛女子少年组单打亚军,双打冠军;15 岁,参加全国比赛,就击败了众多国手,获得了单打亚军;16 岁,入选国家队,并再次获得全国女单亚军;17 岁,首次参加世锦赛,便获得了女单冠军。可以说,韩爱萍的羽毛球之路,在开始时,走得可谓异常顺利。然而,在她获得世锦赛冠军后不久,就被查出了患有严重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这种病,对于一名每天能量消耗巨大的运动员来说,影响巨大,以至于队医都对她的运动生涯判了“死刑”。但韩爱萍却不信这个邪,她一边积极接受治疗,一边琢磨着技术动作的改进。
1982 年9 月,韩爱萍病愈复出。不到一年,就在1983 年5 月举行的世锦赛上,夺得了女单亚军,更在3 个月后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包揽了女单和女双的冠军。从1983 年开始,至1988 年,韩爱萍年年都有世界冠军入账。特别是1985 年,她不仅包揽了世锦赛女单和女双的冠军,还在日本、瑞典、马来西亚、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赛事中,接连夺冠。这股旋风令国际羽坛惊叹不已,国际羽联更是将1985 年命名为了“韩爱萍年”。这种赫赫荣誉,放眼世界体坛,也只有不超过10 个运动员才能享有。由于成绩突出,韩爱萍曾先后荣获过“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建国成立40 年来杰出运动员”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不过可惜的是,羽毛球是1992 年才进入奥运会的,而当时,韩爱萍和李玲蔚都已退役,所以她们都没有获得过奥运冠军。但她们退役后,也都培养出过奥运冠军,也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
1988 年,在帮助中国队夺得尤伯杯后(同年,她还获得了第8 届世界杯羽毛球赛的女单冠军),韩爱萍就有了退役的打算。如果她当年回到湖北的话,立即就会有工作、有位置,湖北省体育局也已将她列入了培养后备干部名单。但因那时国家队也很需要像她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带新人,她便毅然选择继续留在国家队,当球员兼教练,1989 年,国羽特批她可以在队内结婚,并将她爱人郭鸣也借调到了北京工作。可是,1990 年1 月,一纸退役通知书突然摆在了她面前……
当她回到武汉时,湖北省体育局当初答应留给她的岗位,已经有了人。她不知道自己下一站的人生落脚点应该在哪儿,一时很是迷茫。父母劝解她道:“中国那么大,还容不下你一个韩爱萍!”她无言以对。
恰在这时,日本一家公司的羽毛球俱乐部想请她去任教。于是,她便去了日本。初到日本时,她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不通,但她却提出不要翻译,硬是凭着自己身上的那股不服输的世界冠军劲儿,在很短的时间里,攻克了语言关。那个俱乐部的队员,在她刚接手时,水平都很一般,属于在日本国内的比赛中,基本上拿不到名次的那种,但是经过她一年多的调教,大多具备了挑战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并有八人入选日本国家队。
1993 年,悉尼申办第27 届夏季奥运会成功。为了推进本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1994 年6 月,澳大利亚政府以引进特殊人才的方式,向韩爱萍发出了邀请。当时,她的丈夫郭鸣已在澳洲留学,为了夫妻团聚,她欣然接受了邀请。
当时,澳洲的羽毛球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人把打羽毛球作为职业。韩爱萍与当地的一家俱乐部合作,俱乐部负责提供场地,她自己找生源,创办了一所羽毛球学校。因为队员都是业余的,一个星期最多能上3 次课,要把他们训练成专业运动员,困难可想而知。韩爱萍不得不充分利用上课的每一分钟,并一再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果,她成功了。8 年时间,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1998 年,她还被澳大利亚政府授予了“澳洲华人成功人士”称号。
2002 年,武汉市石乔口区世界冠军广场落成,韩爱萍应邀回国参加了落成典礼。当时,正全力备战十运会的湖北省体育局希望她回来,带一带湖北女队。已在国外打拼了12 年的她非常清楚,自己要想培养出世界冠军级的羽毛球运动员,只能是在中国。尽管,她当时在澳洲生活得很好,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事业发展也非常顺利。但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为祖国培养世界冠军的梦想。丈夫也很理解妻子,对她说:“无论你最后做出什么样决定,我都会无条件地支持你!”就这样,她和丈夫卖掉了他们在墨尔本的别墅,并将她和丈夫一手创办起来的羽毛球学校无偿地转让给了学校聘任的教练,绿卡也不要了,一家人全都回到了国内。韩爱萍说:“我这样做,就是不想给自己留后路,破釜沉舟嘛。我,必须成功!”
同年11 月底,湖北省体育局以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将韩爱萍招收了进来,让她担任了湖北羽毛球女队的主教练及教研组组长。当时,湖北羽毛球女队正处在“青黄不接、尖子不尖”的阶段,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十运任务,他们一家四口人搬到了训练场附近一间2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7 岁的大女儿因为语言问题,只能从小学一年级读起,5岁的小女儿被送到了姑妈家寄养。
对于韩爱萍的这种选择,很多亲朋好友都不理解,但她却淡然地表示:“我回来,是为了报答湖北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要把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带回来,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再创湖北羽毛球事业的辉煌。”
韩爱萍说到做到,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她都一心扑到训练上,个中的辛苦自不必说。付出终有回报。2005 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湖北的女双选手高峻/魏轶力打败了2004 年奥运会和2005 年世界锦标赛的双料冠军、广东选手杨维/张洁雯,夺得了女双冠军。
在韩爱萍执教湖北羽毛球队期间,湖北羽毛球队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一共获得8枚金牌、5 枚银牌、1 枚铜牌和1 个第四名,并在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上,获得了1 金、1 银、4 铜和4 个第四名。不仅如此,她还大力推进了省队的梯队建设,挖掘、培养了不少新人,并先后将赵芸蕾、王晓理、李雯等队员输送进了国家队。
韩爱萍成了国人眼中的“名帅”,然而,对于“名帅”一词,韩爱萍却显得十分淡然,她表示:“在训练中,虽然我是总教练,但不可能我一个人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很多教练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对我有这个评价,也是因为我恰好在这个位置上,其实,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教练员和我的付出都是一样的。”与此同时,武汉市石乔口区授权东方红小学与韩爱萍合作,创办了一所以其名字命名的羽毛球学校。这所旨在普及羽毛球运动,探索以体教结合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学校,于2005 年9 月正式揭牌。
2006 年8 月,韩爱萍由教练岗位转到了行政岗位,担任了湖北省体育局青少处副处长。2010 年,又被调整到了群体处任副处长。从教练员岗位转移到公务员岗位,韩爱萍也并不轻松,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她只要有点时间,就会到跑到学校和俱乐部指点小选手打球,同时,也经常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2013 年,韩爱萍又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她认为,作为政协委员,责任是第一位的,要如实反映民情民意。而她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就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达到了140 多万人,要如何通过健身站点,发挥出他们的作用,让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当运动员、做教练员,还是从事行政工作,韩爱萍一直信奉着这样一句话: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她太敬业了!就是在生病期间,也经常到学校指导工作,这一点,我非常佩服!”韩爱萍羽毛球学校的教练梁汉恒是这样对记者说的。梁汉恒已在韩爱萍羽毛球学校工作十个年头了,他说他在和韩爱萍交往的这些年中,一直被韩爱萍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记得前不久吧,她已经病得比较严重了,还是会到学校来。当时,她走路都有点困难了,但每次来,还是会上到三楼来(韩爱萍的办公室在二楼,而训练场地是在三楼)看孩们训练,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都很乐观,没有被病痛所左右,她的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大伙。在我们学校大家的人心都特别齐,都希望能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来回报她。”梁教练还说,韩爱萍是一个对细节特别重视的人,“有一次我在上课,她上来在旁边观看,当她看到一个学员拿拍子的手法不太对,就叫停了训练。然后,亲自上场示范,直到那个小孩的动作做标准了,才继续后面的训练。”“她对我们这些教练也像对自己的小孩一样,非常的关心和爱护,我们都觉得能在这里工作,特别的温暖和舒心。”
斯人已逝,音容永存,愿天堂没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