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俗谚有云: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此话虽糙,却揭示了一个不糙的道理:你要了解猪的特性,就必须首先找到认识它的途径。没吃过,再不看,那猪在你心目中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了解和把握就永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作文训练也是一样,我们在真正动笔“吃猪肉”之前,多“见见猪跑”——多读读考场佳作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到作文中一些必备的技法乃是我们平日作文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三篇在不同年份受到同样“礼遇”的高考满分作文,希望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特别是这三篇作文的写作素材的选择,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篇,是2011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那年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则被不少人认为“比较平庸”的作文题。因为话题不够新鲜,不够煽情,又没有什么文化味和哲理味,再加上又是命题作文,更是大大压缩了考生的发挥空间。但是那一年依然出现了不少的质量上乘的佳作,下面这篇就是当时阅卷组推出的“标杆作文”: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了早上过来赶考时路边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仨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这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
不由得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高考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做“蜗居”。当社会的风雨吹凉了满腔的热情,浇灭了心中的理想,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而被丢弃在脑后,他们早忘却了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忘却了父母的期望,于是一个个变得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他们身居陋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甘于平庸甘于卑贱,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想成为强者,必须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想俯瞰平庸的众生,必须先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拥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者与出众者的最大区别。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于灵魂,来自于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你依然会“香如故”。
其实,“蚁族”又如何?心怀鸿鹄之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脚下的路,我坚信:终有一天,“蚁族”也能“扶摇而上九万里”。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一定不是一个平庸世俗的商人。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满腹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么会有如此透着豪情与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一坐,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一笑,出门而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因你而精彩。
对这篇“标杆作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曾经给予这样的评价:“这篇作文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洄的畅想在一种特殊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
在骆冬青的这段话中,有两个短语值得我们关注:“即兴的慧解”和“内在的积淀”。细想想,正是这两点,作为一种先决条件,成就了这篇作文的高分。而在这两点中,“内在的积淀”的重要性已广为人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的正是肚子里的“存货”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而“即兴的慧解”作为一种作文的“要素”恐怕人们就知之甚少了,所以有必要結合这篇考场佳作谈谈“即兴的慧解”的含义及在作文中的运用,供大家参考。
先来说说“即兴”。事先未作任何的准备,仅就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叫“即兴”。能“即兴”作文,需要具备敏锐观察、快速反应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请看这篇作文的开头:
不由得想起了早上过来赶考时路边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赶考路上,想必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心无旁骛,行色匆匆,但这位考生却能注意观察身边的人情世态、自然风物,并对自己的观察作出分析、思考、筛选、存档,进而成为自己的考场作文素材,可见作者完完全全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是一个真正理解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人,是一个不光知道“读万卷书”更知道“行万里路”的人。能做到这些,我们就不会担心作文没素材,写作没话说,文章没内容。当更多的考生在为自己的作文苦思冥想寻觅“凤头”的时候,“路边的风景”已成为这位“生活中的有心人”的考场作文的最佳的由头!由此可见,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悟,其效用并不比拿个小本儿摘抄并埋头背诵书本上的那些经典素材逊色,而且正因为这些素材来自你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和积累,可能它会比那些文字资料更有特色,更具个性。
能在一干庸常的店铺招牌中发现并青睐“风沙渡”这个店名,可见这位考生敏锐的眼光和超常的认知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其积累素材的功夫自然会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
再来谈谈“慧解”。所谓“慧解”,即机智的、聪明的解释。这篇满分作文的作者除了具有一双慧眼,能从许多平庸的招牌中发现“风沙渡”这一与众不同、极富韵味的招牌,更能从中悟出其所蕴藏的巨大的信息量——即处于平凡之中却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最终成就不凡。而这正是作者“智慧”所在。这种智慧,令其见他人所未见,更想他人所未想:
只这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这位考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运用。于是,赶考路上刚刚采摘的湛清碧绿的素材,在经过他的巧妙加工之后,瞬间变成了色香味俱佳的肴馔。这篇作文一时间赢得了众多阅卷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尤其是这篇作文的“由头”更是博得了一片喝彩。议论文的由头,很多人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而这位考生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完全得益于其“即兴的慧解”之功,而“即兴的慧解”则又靠的是平日的练就。一句话,就是要学会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用“源头活水”充实材料库。
我们再来看一篇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2014年江苏卷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与2011年高考作文题不同的是,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作文。写这样的作文,考生的发挥空间较大,更易于彰显自己的特长。所以,这一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推出了远远超过往年数量的“满分作文”。下面的这篇《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当时被阅卷老师和专家一致认可的一篇“标杆作文”:
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晨坐校车经过商厦时,一幅超大的化妆品广告牌吸引了我的注意。女明星光洁的脸蛋,真担得上《洛神赋》中那句“肌若白雪,齿若含贝”。广告牌上赫然大书“不朽的容颜”,更是让我唏嘘不已。
随着科技的发展,女人的青春靓丽似可永驻了。各种化妆品日益塞满了女人的口袋。为了追求不朽的容颜、不朽的青春,她们愿意打针,每天花许多时间保养,拍脸。
但,何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
窃以为青春是一种情怀,一种状态。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卓文君当垆卖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青春,并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是每个女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拥有的不朽。
杜拉斯八十岁时仍能笑称:“我还年轻,青春正好,及时行乐!”我私下猜想,年轻导演欣赏她的绝不是皮相,也不是那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而是杜拉斯的内在气质与精神涵养。正是这种美质,使杜拉斯青春不朽,魅力常存。
古人劝读时,总会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这句话用于女人身上倒是再合适不过了。见过许多年华正好容貌佳的女子,却眼神空洞、语言乏味、满腹稻草。她们通晓最新的时尚潮流,但对文采风骚、传统文化面色讪讪。画家陈丹青在《草草集》中,曾因林徽因中学时代的照片而无限感慨。当今域中所谓的“校花”们,如何与林相比?可惜林是早早去了的,否则,老年的她定是青春不朽、风韵常存的吧。
每个女人都是渴望爱与美好的天使。青春,是她们心中永恒不变的神话。她们追求着,从古时的胭脂水粉,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欧莱雅”们,更有甚者竟去整容削骨——她们读错了“青春”。
青春不是只开一季的繁花,而是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三毛说过:读一本书,你自己尚无知觉,行行字字却已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你的容颜。
女人,多读书,多思考,随着日影飞去,诗入心田,你必能“青春作伴好还乡”!
命题者提供的这则作文材料其含义包括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是青春不朽,一是青春不可能不朽。至于青春到底是会朽还是不朽,这需要由写作者自己断定;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必须拿出站得住脚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亦是根据材料含义从青春的“朽”与“不朽”这两个角度切入,文章运用了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和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证明了這样一个道理:皮相上的青春终会老去,而精神上的青春可以永存。而使得青春不朽的唯一办法便是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以滋养修复自己的青春。
特别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开头——与前一篇《拒绝平庸》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即都是以自己赶考路上的一则见闻为由头,通过对这则见闻的反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进而转入文章的议论分析。开头似不经意而用心良苦,似信手拈来而颇具深意。作者从广告牌上那句广告语“不朽的容颜”巧妙地切入作文材料,再以“何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导入自己的观点,转入文章的论证部分。这样的由头,这样的分析,凸显出作者的观察问题的敏锐、分析问题的深刻,运用素材的睿智,使文章一开始就俘获了读者。
而这,岂不亦得益于这位考生平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其实,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积累的良好习惯不仅对写作议论文有帮助,对写作记叙文更是大有裨益。因为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诞生着生动、深刻、耐人寻味的作文素材,这些素材稍加整理、加工就可以成为一篇上佳的作文,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和采集。下面的这篇2015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就是考生根据自己的考场经历敷衍成篇的一篇生动、深刻的记叙文。这一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这篇作文实际上是一篇有具体限制的话题作文。话题是“智慧”,而“限制点”便是“经验”“能力”和“境界”——即在“经验”“能力”和“境界”中表现人和大自然的智慧。请看下面这篇当年推出的高考满分作文,素材便是作者考场上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
瞳孔之内
现在,离我两米之外,监考老师低着头不知在做啥。但我知道,本人的一举一动都进入了他的瞳孔。原先就紧张的我,手心已变得潮湿。
我的双眼紧盯着题目,大脑却不配合,本来尚算平稳的呼吸突然停滞了一秒。然后,我如同一个快要窒息的人突然被人松开了脖子,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怎么办?
想起老师在考前给我们鼓励,说高考语文卷的设计,一定能充分展现考生的智慧。可我觉得可怕的并非眼前这张正反6页的卷子,而是一双眼睛,就在我的前后左右:抬头时,但见它平静地扫描;只要一低头,它就隐隐约约地向我投射表意不明的目光。
我成了楚门,只是遍布在我四周的,不是针孔摄像机,而是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构成的眼睛,它才是最复杂的监视器。
我胆战心惊,却还要装作无事的模样。抖着手做完论述类文本的试题,目光转投到了作文。
智慧?智慧的景象?智慧的境界?
那个监考老师,又在窥视我,他该看出了我的无措,他的眼神似给我的焦虑加了一剂猛药:“同学们,要规划好作文的时间啊!”
就在我觉得快要爆炸的时候,另一个监考老师将窗户推开了一个小缝,风丝丝地飘了进来。我眯了下眼,她的瞳孔里,有一线和煦的光。兴许我冷静下来,他,他那双眼睛并不怎么可怕了。
好像,背后的一双眼睛一时间已经隐去。
十次深呼吸,我要与自己对话。
其实,我本就知道,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瞳孔里,虽然不像楚门的世界,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有剧本,可我们真真是在别人的瞳孔里演着人生的电影。
更何况,我不可能像楚门那样,走出这些瞳孔的所见范围之外。
你的焦虑是无用的!静下心来,好好考完这场试吧……
我吼向自己,在心里。
再看作文题,也不再觉得毫无头绪。何为智慧?何为智慧的境界?我大概有些明了了。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们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瞳孔之内。
前者,从内而外地苦着脸;后者,自始至终安然地笑。我写下此文,总算知晓:活于别人的瞳孔之内,却能淡定自若,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这么写,不算“跑题”吧?
这是一篇就地取材之作。考生从监考老师的“眼睛”里感悟到了某种人生状态,萌动出智慧之思,十分机智。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离别人的瞳孔,无法逃避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一切,做好自己——这的确是一种人生智慧。这样的道理,作者不是通過抽象的议论去阐发,而是借考场中的一段亲身经历去表现,描写细腻生动深刻。一个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人又如何做到这一点?所以,读书重要,关注生活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当然,在关注生活的同时,还需要分析思考,还需要筛选和积累,这样才能使我们积淀丰厚,胸中有物,在写作时更易于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你若有心,处处风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便拥有了写作素材的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