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题纵深研究的333策略

2019-11-27 09:58徐君张皎红
教育界·下旬 2019年8期

徐君 张皎红

【摘要】本文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对省级规划课题进行的阶段回顾,在立人幼儿园有一群有情怀的教师在为着幼儿更好的发展而研究,为保教质量提升而研究。在草根式行动研究过程中梳理出专业阅读三举措、资源利用三步曲、生发路径三阶段、过程实施三要素的333策略,这些策略在实践中有效推动着课题研究走向纵深。

【关键词】农村资源;课程生发;深度研究

无锡市立人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基于农村资源的微课程生发研究”是我园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持续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内涵发展、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载体。近两年我们通过文献查阅、现场研讨、网络问卷等方式,把每一位教师引入对课题内涵的深入思考中,多维度扎实推进草根式行动研究,在此过程中摸索出一些推进课题纵深研究的策略。

一、专业阅读三举措

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为教师购买、推荐了《发现儿童的力量》《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项目教学法》等书,建立了专业书籍进阶阅读机制,为教师搭建融阅读反思、观察实践、分享交流、专业指导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倡导课题研究在阅读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专业,努力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举措一:园长领读

我园的领读书目确定之前征求老师的意见,例如老师们选择的《甘蔗有多高》,这本书浅显易懂,实操性强,贴合我园教师的实际需要。我们为教师购买了人手一册。园长先带着老师们通读浏览,然后按章节精读实践,尽可能将儿童发展、行为观察与分析同幼儿园的微课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重复个人阅读—集体研讨—亲身实践—再次集体研讨—再次实践调整的过程,直至透彻理解。借鉴这本书的形式,我园大一班开展了《老师的汽车有几辆?》、大二班开展了《幼儿园的树》等微课程研究。

举措二:每周打卡

我们认为读书的过程比结果重要,思想碰撞比背诵观点重要,终结目标是形成批判性思维。为此我们在幼儿园群相册中开设每周读书打卡的栏目,鼓励教师在读书时多做批注,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实践,随时随地依据著作分析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行为。打卡的记录全园教师都可查阅、研讨,通过这种过程性指导推动教师读书。

举措三:思维导图

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分别对农村资源、微课程、课程生发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思维导图化繁为简,帮助我们整理观点,直观呈现。现我园已检索、汇总了文献资料。在研究过程中,当教师出现把握不准研究重点、混淆研究思路的情况时,我们就利用思维导图学习讨论相关观点,辨析行为,加强对课题概念和研究内涵的把握,促进每位教师对课题的理解和内化。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条理清研究思路的有效通道。同时,我们也在研究中不断丰富本课题的文献综述,纳入到思维导图中,运用到研究过程中。

二、资源利用三步曲

挖掘和利用资源是我园开展课题研究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关注农村资源的教育价值,不断拓展环境和材料的范围,观察和分析幼儿在活动中利用资源的行为特点,注重不同资源的结构和搭配,不断反思和总结资源使用的指导策略,通过资源地图的完善,切实让幼儿在与农村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新经验。

第一步:发现资源

我们关注幼儿真实生活的环境,发现园内、园外的自然、社会、人力资源。通过资源小组调查、大小教研活动、幼儿观察记录等方式发现园内资源,如幼儿园的树木花草、教师的私家车等。通过教师实地调研、家长参与调查、手机软件协助等方式发现园外资源,如小胡山公园、滨湖区社会福利院、好又多超市、工业园区工厂等。这些收集来的资源都标出与幼儿园、与幼儿的距离,让资源进入了我们的课程视野,让我们站在幼儿的视角去审视新农村地区的环境,为生成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步:利用资源

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让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我园的资源小组依据指南分析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出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依据对本班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预设经验的指向及可能生发的活动。以表格或网络图的形式对资源的名称、特性、价值以及适合开展的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整理,再经过团队讨论后提供给全园教师。如资源地图中的小胡山公园,先将资源分类为:自然物、建筑物、人物三類,然后将三类中的具体资源进行罗列,并提出相应的经验线索、主要经验对照和活动规划建议。除了资源小组,我们还通过年级组教研活动,集中研究一种资源,通过对使用资源的反思和研讨,形成对该资源的新用法和新经验,不断更新资源地图。

第三步:用好资源

资源地图只有进入活动过程中,与幼儿的需要相结合,与幼儿相互作用,才能真正产生发展的意义。对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不同年龄班的幼儿会以不同的视角感受和探求。资源地图上的内容,引导我们从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细致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行动也在拓展着资源地图的范围与价值。如我园幼儿种养植经验较为丰富,原先的种植园地功能比较单一,为了让资源更丰富多元,我们对种植园地进行了改造,目前的植趣园里有长廊有沟渠,有5棵树,15种蔬菜,3种动物……由此生发了“向日葵的一生”“叶子和根谁的喝水本领大”等班级微课程,这些微课程让资源地图活起来、动起来。

三、生发路径三阶段

所有课程都需要有探索的过程,都需要一个程序帮助老师们有方向地前行。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我们预设微课程的生发路径是五阶段:立项、团讨、展开、回顾、展示。经过实践研究、参考文献后,我们将之前的阶段做了整合调整,现尝试三阶段的生发路径。

阶段一:缘起

微课程需要我们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幼儿需要和兴趣出发,在关注不同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话题内容。话题缘起虽然只是确定研究的方向,但也有自己的过程。首先是教师的观察,缘起往往出现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需要老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长期有准备的随时关注。其次是选择,缘起的选择除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更需要老师专业的分析,根据幼儿现有的经验,在和幼儿共同商量的前提下确定集体或部分幼儿需要的话题。

阶段二:展开

微课程的展开是一个不断团讨、实践、反思的循环过程,幼儿在其中不断获取新经验、新体验。确定话题后,教师和幼儿会先进行活动预设团讨,在团讨中了解幼儿关于这一话题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幼儿可能的核心经验及可能开展的活动,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得称《指南》)建立联系,与幼儿的活动建立链接。接下来,围绕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实地操作、实验、讨论、表征、展示等方式,每个参与其中的幼儿全程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某个问题的探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因此这样的探究经历就会层层推进,课程随之向纵深发展。具体实施时,我们关注了微课程与预设主题、一日活动的穿插融合,关注了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幼儿与农村资源积极互动的方式,关注了学习故事记录、幼儿言行追踪、现场即时研讨、园本教研跟进等多样化的教研方式,关注了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材料的调整等支持幼儿深入探究的策略。

阶段三:总结

总结虽然是一个话题的结束,但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评价、反思,又能给微课程的生发带来新的生长点。这一阶段教师和幼儿通过绘制经历网络图一起回顾过程,让幼儿对微课程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认知。通过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对照,梳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新经验,发现幼儿在这一话题中的成长,评估微课程的实施质量。通过幼儿学习方式与教师支持策略的汇总,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儿,积累有效支持的策略。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家长、教师、幼儿共同参与活动评价,拓展资源利用的思路,增强幼兒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四、过程实施三要素

我们以动态生成的视角来审视农村资源的利用、微课程的展开,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些关键要素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要素一: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幼儿思维和理解发展的基础,幼儿的主动性越强,微课程越能有效生发和推进。在微课程探索中,我们形成了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六个阶梯:倾听——耐心地倾听幼儿对于资源的认识,对于活动的设想,对于问题的分析等,使兴趣成为生发点;等待——关注个体和群体的探究,以同伴的身份参加他们的探索,辨识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记录——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关键线索;认同——深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意愿,促进其学习与发展;回应——通过环境创设、材料调整等互动方式支持幼儿学习;共享——与幼儿一起进行案例分享,共享成功的喜悦。

要素二:共同行动

微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不断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幼儿园所有的人、环境、时间、空间、课程不断给幼儿的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的过程。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我们审议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安排,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的机会;让我们审议幼儿园室内和室外环境,从幼儿活动需要的角度规划空间,室内外环境要更具有生命气息,包容多样化的资源,有利于多种活动充分开展;让我们审议教师的行为,不断鼓励和支持幼儿在充满开放性资源的环境里随时随地发生创造性表达。

要素三:纵深研究

微课程的生发追求幼儿的深度学习,我们强调围绕话题师幼间对话成常态,团讨成标配。同时根据幼儿经验提升的需要,生成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支持幼儿对同一话题持续的深度研究。如“向日葵的一生”微课程案例中幼儿关于“测量”的经验积累。首先是孩子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向日葵在长高,运用手、吸管、插塑、人偶等非标准工具进行测量,在比较中选择更为适宜的工具;然后在团体讨论、实地尝试的基础上,习得了测量要找准起点、首尾相接的科学方法;最后通过家园互动、问题追踪,孩子们把非标准测量工具画上刻度变为标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感知了刻度与次数的反函数关系,学会了标准单位下的长度记录。这个过程中有数学概念、有探究方法、有统计技术,有面对困难的坚持等,这与《指南》要求一致,我们觉得这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入学准备、深度的学习和探究。

在推进课题纵深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从被动获得到主动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被重视和被平等对待的感觉,会以独特的兴趣和需求主动寻找自我的意义,建构自己独特的经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收获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从单一的实施者到课程的建设者,我们学习立足农村资源寻找切入点,在点上求精深,在点上求辐射,逐步改变对幼儿、资源、课程的认识;教育资源从购置转化到多途径获取,围绕幼儿园资源地图的不断优化,我们看到资源给幼儿带来学习机会,在教研、实践中审议资源的教育价值,优化资源获取的策略。课题研究过程中尽管有迷茫、有疑惑、有困难、有不足,但我们将继续理性思考,深入实践,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投入到后续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