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铧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成都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都611130)
当今世界正在迈入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社会,在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崛起的背景下,水利水电行业正成为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行业之一。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已成为未来水利水电行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基础处理领域,灌浆安全管理常因“人难管、事难办、责难负”成为一大难题。灌浆作业又是一项隐蔽性强的项目,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不留神就易疏忽。因此,应多维度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安全素养、创新监管模式等举措保证安全管理“无死角”,隐患排查“零盲区”。
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各项规章制度,精通安全生产规程规范,做到“能文能武”。“文”指的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编写各种安全文字材料;“武”指的是有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做到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
素养的提升,不仅要“能文能武”,还要精通技术。只有依靠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对规章制度的掌握,才能以“理”服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那些难以胜任的安全人员,就必须脱岗再培训。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长效的安全技术培训机制,加强对安全人员的全面培训,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需要“走出去”和“引进来”提升素养,定期组织安全研讨活动,交流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安全技术人员的才智,为全面推进安全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只有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安全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消化吸收引进安全优势技术,打破技术壁垒,才能提升安全人员科技安全素养。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常以会议精神、文件贯彻落实+现场安全检查的手段来实现,检查中的问题,一般会登记在安全隐患记录表,而安全管理人员很少反思这类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安全风险高的局面如何扭转。因此,“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症结,究竟是人不安全的行为还是物的不稳定形态。若是人不安全的行为,则从管理制度上进行约束;物的不稳定形态,可通过创新发明对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防范安全风险。
灌浆钻孔常用的地质钻机常采用回转方式进行钻孔,其中轴承时常故障,易导致钻杆带动水弯头转动,将水管类似部位缠绕在钻杆周围,出现安全事故的案例[1]。如何防止缠绕事件发生,是否可以在发生水弯头和钻杆相对不旋转或旋转存在卡阻情况时,能立即控制电力系统停止供电来预防,避免安全事故。集思广益,研发了一种钻机水弯头断电保护装置,可有效处理该类问题。
图1 水弯头断电保护装置图
图2 安装在集污坑的超声波自动抽排装置
图3 安装在沉淀池的超声波自动抽排装置
鉴于集污坑、沉淀池须安排工人值守耗时费工情况,研发了浮标自动抽水装置,“临床”试验发现,污水中的水泥浆一旦裹覆触点探头,浮标易无法感应,因此,该装置更适合清水条件下的抽排。为实现污水自动抽排的目的,二次研发,如在探头增加导电性能好的铝箔、将探头放置在污水桶内等办法,仍未解决,最终多次试验,采取了超声波自动抽排装置,通过在坑(池)顶部安装超声波频段发射接收装置,实时获取坑(池)污水水位高程,当水位超过设计的最高值时,自动连接排污泵,实现自动抽排;当水位在设计的最低值时,排污泵停止运行。该发明装置,不仅可减少人员投入,还降低了设备空运转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类似的安全发明装置还有许多,如钻机钢绳预防磨损断裂装置,可有效防止钻机钢绳与抱闸产生磨损,减少钢绳丝断裂的风险。
发现安全漏洞,拥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针对安全问题,拥有敢于想、敢于试验的决心,才能研发出发明创新装置,达到预防安全风险的目的。
基础处理领域灌浆施工现场构筑的四级安全监管体系:安全总监-安全部主任-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作业队安全员,仍是传统人为约束管理模式,虽然也用到新媒体等新技术,但与矿山、工民建等领域相比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略显滞后,也不利于项目的提质增效。因此,创新监管模式,将人的管理调整为“人机”管理,运用动态监控系统,从而保证现场安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动态监控系统可分为两部分:高清视频实时动态监控和行为动态监控。针对基础处理灌浆作业常在错综复杂的地下狭长硐室群实施的特点,在作业人员进出频繁硐室、交叉洞口定点安装高清摄像头,作业面(施工单元区)安装吊轨式摄像头,构建地下硐室群安全动态监控网,以期形成“监控安全体系”。行为动态监控,主要是安全管理人员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进行“红橙黄”三色预警。例如,对于习惯性违章,积累到一定程度则给予红色预警,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对于严重的不安全行为,一旦发现就要进行预警。
动态监控系统的使用,能使员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安全职责,便于提高安全部门的管理水平,在项目安全管理中,动态监管模式的创新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社会各行业领域都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研发的安全科技成果也得到广泛运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克服了许多人工操作难题,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安全管理手段,对遏止安全生产事故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持续利用好科技创新这把“利器”,才能筑牢基础处理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