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孝高 方芳 徐坚
(作者单位:邱孝高、方芳,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坚,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山地城镇及乡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矛盾已日益凸显,镇村体系在这种环境下不断收到冲击;自然村的存留及消亡,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山地村镇等级亟待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愈发严重,迫切需要改善。
宾川县境内山脉、坝子、河流分布错综复杂,海拔高差约2216米。县域境内山区与坝区分布特征明显,中部以坝区为主,其他区域以山区为主。县域境内山区地形坡度较大,生态敏感度高,山脉呈南北走向,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综合分析,受地形条件限制,宾川县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同时,宾川县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化明显,城乡关系也有向多种模式发展的趋势,坝区内部及外部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坝区内部,城乡关系活跃,城乡争夺资源,发展矛盾加剧。坝区外围的东部山区,城乡关系薄弱,城镇吸纳资源,乡村发展滞后;小城镇功能发育不完善,未起到城乡承接作用,相当一部分建制镇,只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设置,并非上一级中心城镇的功能扩散而发展起来的,农业依赖性较强非农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城镇规模极小,功能较弱。
研究区域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
现阶段,针对镇村体系的内容早期主要集中在村镇空间结构相关的理论研究上;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发展加快,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针对镇村体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一体的新型镇村体系这方面。而山地,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不同于常规平原地区的镇村体系,关于山地镇村体系研究的文献较少。
运用GIS对区域人口密度、民族分布、地理条件、村庄发展潜力等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GIS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多规合一”分析,运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对规划范围内的690个自然村的村庄类型进行详细梳理及分类,构建宾川县合理的山地镇村体系。
村庄发展综合潜力评测体系的构建用于判断村庄的发展类型,作为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基础依据,能够较好反映村庄的综合实力。通过梳理山地村庄综合发展潜力,来指导县域范围内的村庄进行迁村并点,实现节约集约土地的目的。由于山地村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特别是山地村落,所以将影响村庄发展的因素转化为多项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来构建这一区域村庄发展综合评测指标体系。
考虑宾川县是滇西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区,坡度、水域等自然因素对整个县域的生态适应性影响较大,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综合多因子,采用多因素叠加分析法。根据多因子叠加分析综合得分,对宾川县域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在对宾川县域用地评价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已有的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宾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宾川县“多规合一”城乡总体规划等规划,综合考虑基本农田保护、林地保护、建设用地空间管控及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地保护、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求,在县域内划定城乡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及各类功能性用地红线,实行严格管控。
现阶段多规合一侧重于土地管理权限及土地属性的划定分类,本文将在此基础之上,采用GIS的技术手段,运用数据化的生态分析模式,强化所属地块的生态属性,划定生态红线,确定宾川县域用地边界管控;针对性地指导未来城镇化建设,也为管理部门批准用地提供科学性的依据。
随着建设用地生态属性被量化分析,部分村落由于靠近生态敏感区(如严重地质灾害区、一级水源涵养区等),将逐步搬迁、迁移、撤并,原有镇村体系将重构。县域范围内,涉及水库淹没线以下、水源地搬迁的村庄10个。受地质灾害影响严重村庄2个。村庄不予保留,建议撤并搬迁。
同时结合山地地形复杂、交通便捷性、水系分布,多因素综合分析山地城镇、村庄生活圈,因地制宜地构建山地生活圈。结合宾川县地形地貌特点,在生态适应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将宾川生活圈一级、二级生活圈按山区和坝区两类进行划分。
在山地生活圈划定的基础之上,结合“用地评价”+“多规合一”,合理构建宾川县县域内由“特色镇、—般镇、中心村、重点村、—般村”组成的五级村镇体系结构。
由于云南地处山区,村庄用地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公共服务设施半径辐射范围在这个区域作用,受地形影响辐射作用大大降低,地理条件占据主要因素。宾川县呈现山坝结构,村庄坝区较为集中,山区较为分散,现有中心村的设施配套不能满足设施共享,不同村庄发展态势不一样,部分非中心村规模较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聚集效应。通过对宾川县域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分析,以及 GIS对区域地理条件和土地适宜性进行叠加分析,选择用地条件较好、地理区位较为适宜的村庄作为重点村;因此重点村选择以“地理条件+发展潜力评价”为原则进行评选。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是新的规划类型,对其研究目前还面临法规、技术、方法等诸多障碍,空间规划体系内容仍不充实,需要在实践和试点中逐步进行验证和完善。本文在“多规合一”的技术方法下,综合村庄发展潜力及用地生态、规划属性,落实山地生活圈概念,构建山地镇村体系,形成基本消除安全隐患,整体环境良好,与农村生产力布局相匹配,镇村体系层次清晰合理的县域镇村体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最新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中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