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波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川 乐山 614100)
一堂作文课下来,堆在桌上的厚厚一叠习作该如何批改是个难题。若是精批细改,实在损于学生的主动性,于是琢磨如何让学生自己修改,解放教师,成长学生。
其实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那么如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要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只有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使之养成自改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自改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动机,学生才能形成自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习惯了读老师下的评语,按评语修改习作,对自改作文的动机是不强烈的。我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修改动机,激发他们的自改意识。
首先,从课外读物上摘录古今名人修改轶事,让学生阅读这些资料,体会文学巨匠在修改上所下的功夫之深,体会到“三分文章七分改”,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好改美,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激发他们自改作文的兴趣。
其次,有效利用习作讲评课,带领学生欣赏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如何在修改过程中一步步走向完美。学生切身体会到修改对文章的美容功能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学会了修改的方法。
最后,在班中展示同学修改后的佳作,把优秀作文推荐到校报并刊登出来。让学生产生一种“我也要写得这么好”“我也要把作文刊登出来”的愿望。
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修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要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就要求教师把作文批改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上,而这种自改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无数次“改”的实践中获得,在相互交流中领会。因此,笔者在实践中一改以往“学生写、老师评”的单向交流,而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学会使用修改方法,并从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引导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修改作文应从改文章选材、改结构、改表达、改标点、改错别字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一读,读读文章是否朗朗上口,语句是否通顺;二想,想想文章内容是否合情合理,立意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三改,进行必要的删、增、改。再读,再改……学生自改作文时,教师巡视看学生修改是否有顺序,方法是否恰当等,并针对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写的文章,是对客观生活的能动反映。从根本上说,修改文章是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只有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提高自改水平。
如指导《一件有意义的事》一文的修改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判断修改后的文章水平如何,可提出一些问题,如这样改有什么好处?结尾你这样改有什么用意?又如学生在《暑假里的一件趣事》中写道:“浮子动了,一上一下地,猛地一上,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喉咙眼上,拿起钓杆,哪,一条大鱼摇头摆尾地挣扎,我赶快地把第一次钓到的鱼从钓上取下来,放在篮子里。”这一段写实的作文,写得比较具体,但思路仍然不广,描写仍然不细。笔者这样给他写:写第一次钓上鱼的真情实事,好!但写得不够细,怎样才能写得细呢?想一想:“适用多感官活动”的方法吧,所见?所闻?所作?所想?……运用眼、耳、鼻、舌、身多感官的活动来写事物,是使作文写得具体、细致的好方法……让学生明白改的理由,知道修改要有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改水平。
我们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之变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教师应非常注重学生这一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客观评价,老师则摘录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用幻灯放映,要学生自查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进而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缺点,怎样修改。并印发范文让学生比较、参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精,经历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学生们在有错的地方可能会打个大问号,深表自责,在精彩之处则画上曲线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们把写作、批改和评价作文都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在这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这样做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所以每次习作指导后,学生写的片段或文章,我都安排他们抽出一定的时间作修改。面对一次比一次好的习作,学生深深体会到修改的魅力,他们有了一种成就感,修改成了他们的自身需要。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改多三倍、五倍。然而,放手让学生改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必将使学生的习作自改水平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