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跃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中学 浙江 台州 318000)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都十分深厚。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年龄较小,其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到学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感染力量。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课堂上只有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才能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畅游历史世界。只有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游刃有余地分析历史事实。所以,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其次,历史教师还应该具有优良的人格魅力。优良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自身具备诚信正直、乐观开朗的基本素质,才能不断地感染学生,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行加工和提炼,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人文素质的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中,教师课前铺垫一下汉朝统一和形成的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古代的历史文明所倾倒,使学生产生民族自信。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汉武大帝对汉朝统一后政权的巩固以及发展有什么作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汉朝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等等,通过学习,了解汉朝的强大,可以让学生充满自豪,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对汉朝后期的政治、经济进行分析,为何强大的汉朝最后也难逃崩溃的命运,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年代相对来说较为久远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接受,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述,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将比较枯燥的一些历史事件以视频和图片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示。
例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历史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了解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给繁荣的古代中国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建设祖国的伟大决心,这一教学形式的应用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时间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历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审美观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性格等都处于塑造期和形成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在教学《山川秀美》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壮美山河。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地形的多样化”“典型的气候”,如,高原冰雪、内蒙草原、沙漠绿洲等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感受我国的秀美山川。同时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历史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通过班级板报、校报、组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知识的机会,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名人故事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多种校内外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更多历史人文知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使人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发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