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刚刚过去的2019年度诺贝尔奖中,物理学奖展示了创造的力量,如宇宙学研究与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化学奖、生理医学奖的成果则关切并解决人与社会的重大问题,直面现代社会和人的健康等挑战。如其中的研究表明,收入来源、不识字和接受信息渠道受影响等因素影响了人的发展。
当下,我们处在变革的时代,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更加显著、更加复杂。那么,科学素质与未来文明发展究竟有什么关系?科学素质对人类命运又有何影响?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如何能够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10月16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期两天的“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开幕,在这里,大家可以共同分享“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精彩故事。
“我国科普大篷车,大约每周要绕地球跑一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在大会上刚讲完这一句话,现场就响起了雷鸣般地掌声。
怀进鹏介绍说,现已覆盖全国乡村的1500多辆科普大篷车,18年来,累计行驶里程达3700多万公里,可以绕地球920圈。
这仅是我国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缩影。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行动。
众所周知,我国每年上半年五月份举办全国科技周,下半年九月份则是全国科普日。作为中国的科学节“全国科普日”,已连续举办了16年,参与公众超过18亿人次。而“全国科技周”则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积极主动参与的“科技大集”。
怀进鹏称,我国科普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尤其是在农村,最受欢迎的卫生院院长、乡村小学校长、农技站站长,也经常活跃在一线开展科普活动,服务最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
不仅如此,为了让身处世界屋脊的人们看到与祖祖辈辈不一样的星空,感受科学的神奇。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建了世界最高天文台科普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颁布《科普法》的国家,提高人民科学素质也写进了《宪法》,33个部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同时,还定期开展全国科普统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既构成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决定它的发展现状,并影响着未来。”怀进鹏如此说。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北大、清华等15所高校,创作排演了16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在全国巡演,累计演出近400场,青年学生观众为50余万人次。
不仅如此,在培养创造力上,还提供了丰富平台渠道,诸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等品牌活动,初步形成的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合作机制,以及连续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等。同时,还推动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
而在夯实基础设施上则打造了“科普中国”移动互联网平台,生产汇聚大量优质的科普内容,累计传播量265亿次,让科学精神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使人能够更具文明修养,若没有人的发展,科技发展将失去意义,文明将黯然失色。
怀进鹏强调,“科学素质是人类进步之基、动力之源、活力之源,而人的科学素质则不仅是世界可持续发展之根,还是文明互鉴之魂。”
正如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一样。进入21世纪,水问题仍然很重要,我国西部地区的宁夏,几年前当地政府以“母亲水窖”作为脱贫基础,帮助大家解决了饮水、用水困难,改善了生存发展环境。
如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为代表的团队又开展了水治理研究,其成果除了在中国广泛应用外,还帮助印尼等“一带一路”国家,提升水处理装备技术和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实力。
怀进鹏称,我国众多科学家都在为百姓生产、生活用水提供科技保障,清洁水供应系统已覆盖全国98%的人口。
科技的宿命是不断创新。可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又是同等重要。因此,科学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更有效地助力人的发展,助力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助力于社会的公平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科学素质是紧密相关的。
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国家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系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方法和路径是可行的、见效的。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8.47%,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怀进鹏表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8.47%,这对于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是巨大的进步。
然而,面对未来的挑战,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性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在世界上一些地区,科学素质差距在拉大而不是缩小,文明交流鸿沟在形成而不是弥合,不平衡发展则是在加剧而不是改善。
怀进鹏希望,今后在深化科学素质合作上,能与各国共建全球科学素质共同体,搭建起信任之桥,合作之桥,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