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芬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上马小学,浙江 杭州 311614)
多年的教学指导经验,告诫我们,当以一种或者几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顶峰时,转变教学思维,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引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切忌一条路走到黑。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侧重于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行了探讨,自知其中有很多不足,还望同仁斧正、批评,笔者也对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充满了美好希冀。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当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难点重重。首先,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就是儿童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低下,将会直接威胁到该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而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受挫,那么厌学、弃学的心理和行为也就随之而来。其次,小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薄弱,过于依赖教师的直观讲解,对于教师提出的课堂提问,或者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更或者是堕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在学习中形成思维的惰性,就更加不容易管理。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观之,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再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和启发的重要性。其实,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引入了不少的计算机,并且率先应用于教育、商业等多种产业中,由此,就诞生了一种信息技术类职业。但是,由于往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仅仅学到的信息知识,而没有学到信息技术道德和安全意识。使得不健康的网路技术应用现象层出不穷。国内和国外在一段时间内流行的“黑客”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面向未来化、世界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导。
思想家歌德曾经感叹:“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将失去记忆。”在没有学习和探索兴趣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很难有效记忆知识,更无须言及如何灵活应用了。所以,有效的教学应当是以兴趣作为基础的,也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或者人为对象,不断产生良好的积极倾向,以及带着选择性和探索性的个人情绪。体现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情绪转变,就是化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此,儿童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才会越来越扎实,我们的教学效率也才能越来越高。
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学生直观演示制作完成的动画效果,如此,给儿童提供一个模仿、前进的标杆,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日渐增强。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模仿兴趣是很强烈的,当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对象时,学习的目标就固定了。比如,在教学《精益求精做小报》一课时,可以知晓课后留给了学生一个作业,那就是制作一个图文混排的剪贴报,这就需要儿童综合利用到“文字录入”、“图片导入以及设计”、“图文混排格式调整”、“页面设计”等电脑操作技能,对此,笔者首先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个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的画报,主题为“我爱我家”,图片安排合理,画面温馨柔和,语言简洁有趣,让儿童浏览起来如痴如醉。接下来,笔者又继续进行启发:“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小画报好看吗?你们想要学习怎样制作吗?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你们……”如此,给出儿童一个模仿的对象,他们就会向着那个方向去努力,或者自主到教材中寻找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是请教同学,更或者是请教老师,最终收获一个令自己满意的word文稿作品,体验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将这些报纸打印出来,以作留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应当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由此提出。所以,笔者认为,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强调自身的教学引导地位同时,是否也应当考虑或者说是凸显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2016年,我国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小组,历时两年,攻关了核心素养教学培养中的各项难题,最终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核心素养教育观,其中核心素养中就明确了“自主发展”的教育辅导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从提升该学科教学质量上,还是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发展观来说,我们都应当重视对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促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求知能力,推动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建设步伐。
比如,在教学《设计制作标志》一课时,应当知晓设计制作本身就是一项以个人为中心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所以,这就需要儿童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对标志的无限想象和联想中,标志的制作既要浅显易懂,又要富有深刻内涵,向人们传递意味深长的信息。对此,笔者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国内和国际公认的标志,如国家节水标志、塑料回收标志、世界和平标志、交通标志、党徽标志、共青团团徽标志、汽车品牌标志等等,给予儿童不同的设计思路参考,然后,启发孩子们进行自主思考和绘制,综合利用绘图软件中的“铅笔”、“橡皮擦”、“直线”、“曲线”、“网格标线”以及“椭圆”等工具进行创作。最终,在下课的时候,给予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且解说自己的设计,看哪位同学设计的标志最优美,含义深刻,便于识别和记忆,以此来锻炼儿童的自主设计和制作能力,更培养他们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儿童的综合健康发展。
网络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儿童由于缺乏对是非、曲直、善恶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健康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虚拟的网络实施人身攻击或者造谣、诽谤,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威胁。所以,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固然重要,但同时培养他们良好思想道德和网络安全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早在2001年11月22日,我国的教育部就印发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了培养学生安全、健康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网络,并不是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边缘地带,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是通过寻找固定的IP地址,也可以定位到现实的生活中,所以,网络又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故,培养儿童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健康的学习观念,让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信息辨别能力,其形势极为迫切。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网络》一课时,首先,我们就要告诫孩子们,不要认为网络世界看不到摸不着就可以随意发表辱骂、不实和攻击性的言论记,我们提倡科学上网、文明上网,在生活与网络之间构建和谐、文明和健康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将在现实中受到的委屈或者不顺,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发泄的对象。其次,在教学《浏览器的使用》一课时,也要告诉学生防范木马病毒,定时更新电脑中的病毒库,时常杀毒,清楚电脑垃圾,不要在浏览网页时随意点击弹出的网址和图框,提升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安全道德观念,是构建和谐、文明网络环境的基本前提。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的教育形势尤为紧迫。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步伐,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中国梦,强国梦,科学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样化择取教学策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些许改善策略,比如,激发儿童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科学实施多媒体教学,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重视道德安全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协同发展等,希望通过付诸这些教学的努力,让儿童爱上信息技术课程,做未来时代的赢家,同时成为网络环境的文明维护使者,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