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时代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从历史角度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

2019-11-27 19:47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赵正林
中学政史地 2019年3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建设

◇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赵正林

一、从民主政治到中国智慧贡献

(一)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我国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二)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二、从计划迈向市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显著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时期,中国经济遭遇重大挫折。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