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芳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实验幼儿园,福建宁德 355100)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识阶段,因此幼儿教师不可采用强硬、严厉的态度督促幼儿学习,而应采用做游戏的方式,使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成长,这就是“寓教于乐”。这样一来,幼儿才不会对幼儿园和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幼儿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身为教师,我们要懂得利用当下发达的信息技术,将其与幼儿园游戏进行有效结合,促使游戏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播放与游戏背景有关的视频或音频,使幼儿对游戏产生深层次认识,发挥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作用,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1]。具体来说,将有关游戏内容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并让幼儿在游戏前后观看这一方式与传统的幼儿教师向幼儿口头传授方式相比,能收获更直观的效果。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幼儿教师在幼儿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辅以引导,也能使幼儿的理解更准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脑、眼、耳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幼儿有效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做“老鹰捉小鸡”这一游戏时,要清楚地看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母鸡勇敢地站在队伍前保护小鸡,彰显了母爱的精神。为了能使幼儿对这一精神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与深刻感受,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教导上,在做完游戏后,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母鸡与小鸡的视频或音频为幼儿播放,让幼儿感受到母鸡对小鸡的关心与爱护之情,进而联想到自己的亲人,激发了幼儿的孝心,达到幼儿园游戏教学与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的目的,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幼儿的年龄非常小,有着好奇、贪玩的天性,作为幼儿教师,在对待幼儿的天性时,我们应秉持珍惜的态度,教师若能恰当地利用幼儿的天性,就能有效地提升游戏教学的效益,发挥游戏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2]。让幼儿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进行游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素质教育要求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幼儿的喜好,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并利用信息技术找到相关趣味教学资源,将其应用到游戏中,激发幼儿的热情,让幼儿有动力地进行游戏,更好地达到游戏的教育目的。
例如,“警察抓小偷”游戏开展的目的是促使幼儿在“抓捕”“逃跑”的运动过程中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合作意识,并让幼儿认识到警察的作用以及小偷的危害性。笔者为了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游戏,并了解游戏的内涵,发挥游戏的作用,就在班级中讲道:“各位小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做的游戏是‘警察抓小偷’,我们都知道警察叔叔是保卫我们个人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最忠诚的卫士,而小偷则刚好相反,想偷走大家的东西。今天这个游戏需要大家分别扮演这两种角色,让大家有所收获,我们先看一个小视频。”接着,笔者播放了《黑猫警长》的小片段,该片段中的黑猫警长向大家布置了抓捕小偷的任务,幼儿们看了该视频后激动不已,想要赶快参加游戏,于是游戏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在游戏结束后,笔者播放了黑猫警长夸赞幼儿的视频片段,提高了幼儿的信心,加深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达到了游戏与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幼儿参加各种各样的补课班以及特长班,以求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这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思想与精神,为幼儿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具体来说,当幼儿迸发想象力时,教师要积极夸奖、肯定幼儿,鼓励其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寻找相关信息资源,创设有关游戏来引导幼儿参与,促使幼儿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激发每位幼儿的想象力,发挥幼儿园教育解放幼儿思维、保留天性的作用,为幼儿的成长打下基础[3]。
例如,笔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使幼儿的想象力得以保留,并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创设了“设计新型动物大赛”的游戏。该游戏开始前,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为幼儿播放了一段小视频,视频中包括“天使马”“狮鹫”“四腿鱼”等角色,让幼儿观看视频并寻找灵感,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进行设计。在比赛结束时,幼儿们设计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新型动物”,如“鱼尾巴小狗”“龟壳象”等。在问及幼儿的创作灵感时,他们说道:“我家的小狗特别爱游泳,如果能有一条鱼尾巴,那么它就可以游得更远了!”“大象那么大,非常容易被其他动物攻击,但是有了乌龟壳的保护,大象就会很安全了。”听完这些话语,笔者对幼儿进行表扬与夸赞,鼓励他们在以后要多发挥想象,幼儿也高兴地答应了笔者。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游戏与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的教育目的。
总而言之,让幼儿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探究更多能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方式、方法,推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