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和语文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始终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教书育人的使命,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既当好“经师”,又做好“人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业务,更要忠于“传道”使命;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积极实施课程育人。
小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直觉的、非逻辑性的,德育认知层次处在“悟”的层次上,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学生他们能明白一些道理,但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他能自觉地做,但说不出什么大的道理。这是基础,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不能急于求成,让学生先直觉后理性,先“知其然”,逐渐“知其所以然”。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克服成人化、知识化、理性化的倾向,真正突出实践性、情感性、经常性、日常性、平常性。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能想出来道理不一定能说出来,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能想能说能写出来不一定能做出来。同时,能做出来的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为此,我在实施课程育人时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五个字”,层层递进,始终贯穿,互相循环,相互支持,学生着意构建一个行为体系,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做等行为感悟道理、学会思维。
听,让学生学会倾听。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听”开始,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合、适当准确发出相关德育的“声音”,以“入耳”促入心、入行。
说,让学生学会说话。先从说几个字、几个词开始,逐步能说一句完整话,最后能说一段话,既能表述自己的感想,又能辩析他人的观点。
读,让学生学会阅读。人们常说,让娃娃到学校读书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课程育人要回归常识,让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写,让学生学会写作。写作可以使人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让学生把感悟写出来,从写一句话开始,以写一段话跟进,以写一篇心得体会提升,逐步使认识清晰。
做,让学生学会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把所思所得落实到行动上是课程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先按教师要求做,再自己主动做,最后达到“日用而不觉”的境界,自己自觉做、深入悟。
语文课程育人是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课前五分钟思政”等不是课程育人的正确路径,必须选择融入的策略。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存在固定模式,没有程式化路径,需要教育机智的支持,灵活处置。
因利乘便。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住每一个机会,联系每一个教育环节,实施适合的思想道德教育。
因时而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德育效果不会一蹴而就、一次到位,需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长期积淀,教师要有平常心、过程观,不能急于求成。
因陋就简。语文课程育人不一定非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不一定非要有隆重形式,不一定非要投入资金,只要有心,经常做、日常化,反复抓、抓反复,落细落小落实,简单中也能取得大的效果,平常中也能有大收获。
因势利导。“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育人必须注重潜移默化,追求春风化雨、不教而化的效果。
因地制宜。“实践出真知”,功夫在“课外”。语文课程育人需要以教科书学习为引领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需要校内活动、游学、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支持。要基于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实际,选择适合的教育途径。
关于教育主体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小学德育主体是“双主体”,教育者(教师、家长等)和学生都是主体。德育是教育者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互动中、交往中、合作中体悟道德理念,做出相应的行为。教育者的言行不仅是教育工具,而且是教育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德育过程中所提的要求,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要求。目前小学德育中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既表现在学生的主体性不到位、知行分离,也表现为教育者主体性不到位。如教师及家长要求学生要讲礼貌,但自己却满嘴脏话;要求学生尊重人,自己却体罚学生等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用教师或家长体罚学生的办法去体罚小伙伴的现象。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致使德育缺乏真实性、示范性、持续性。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觉履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自觉履行课程育人职责。
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要明道、信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是实施课程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自觉把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养,树立师表形象,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释道。一定的道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解构、生成、践行。但学生不会一下子就有收获,需要教师的精准阐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作为一个词,表明教书育人是一体的、同步的、不可分的;由教书和育人依次组成,表明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当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授人以鱼;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授人以渔。
关注。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乐于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回应;勤于查看学生的书面表达材料,及时反馈;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修正。
点拨。抓住时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启发点化,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对原则性问题,学生有错误认识,毫不含糊,立即纠正;对开放性问题,留有余地,逐步澄清。
共享。教学相长。教师的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学生的认识往往有独到之处。教学中师生互相学习,教师尽力让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中产生同步共鸣,学生的观点教师自觉同频共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合作。语文课程育人不应止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其他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形成协同育人局面,巩固和扩大育人效果。
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人之模范也。”“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王夫子“身教重于言教”的主张更贴近育人真谛。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言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自觉以身作则,以强烈的主体性,鲜明的实践性,突出的示范性,言必行、行必果,实施真实教育,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行其道。
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是活动育人,这是道德的实践性及小学生的认知层次决定的,也与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是一致的。通过活动让小学生去体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小学语文课程育人也要与行为体系相适应,注意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小学语文课程育人中,活动设计要紧扣“八个性”。
一要有真实性,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生活的真实场景,追求平常、平实,而不是去追求“舞台”效应,不是学习表演,而是学会生活。
二要有趣味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参与度。
三要有思想性,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要让小学生中能真正体悟到一定的道理和规范。
四要有针对性,活动不求大,围绕一个主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五要由生成性,既适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活动互动中形成矛盾,解决问题。
六要有程序性,提前设计好活动规则,活动程序,小学生在活动中具有不确定性,教师要做好引导。
七要有普遍性,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八要有经常性,就一个主题,有计划地开展多项、多次活动,真正收到和不断巩固活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