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手法及预防

2019-11-26 05:52
中国防伪报道 2019年9期
关键词:犯罪团伙信群犯罪分子

早期,“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多采取口口相传、单线联系的方式实施诈骗,被诈骗的人数不多、案值不大、危害有限。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高效便捷的现代通信和金融工具,此类诈骗活动加速向网络发展,而且犯罪花样不断翻新、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具有诱惑能力强、蔓延速度快的特点,严重侵害群众财产权益。

犯罪分子打着国家、民族的旗号,紧跟大政方针和时代焦点、社会热点,编造各类虚假项目,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例如,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造“精准扶贫”“军民融合”“养老扶贫”等虚假项目进行的诈骗,具有较强的诱惑性。由于参与门槛低、声称预期回报丰厚,致使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受骗。这些案件中虽然单个个人的被骗金额不大,但涉案总金额往往十分巨大。

犯罪特点

这类案件中,有的犯罪分子利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肆伪造政府相关公文、证书和证件,制作虚假的“任命书”“委任状”等文件,向受骗群众曲解党和国家政策。有的声称资产解冻后会作为慈善款、扶贫款发放给困难户;有的声称这些资金会投资到国家相关重点工程建设。由于群众缺乏识别骗术的能力,往往对“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系由政府发起信以为真,有的还帮着建微信群、“拉人头”,成为犯罪分子行骗的工具。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有以下特点:一是假冒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领导,伪造各类图片,用PS的技术伪造一些领导照片,甚至伪造公文证件印章,严重损害党委政府形象。 二是诈骗手法多,参与门槛低,所谓的预期收益巨大,极具诱惑性。这些犯罪团伙欺骗,交几元、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交一二千元,就能获得数万元、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回报,以此吸引受害人参与。三是犯罪团伙通过建立微信群的形式发布消息、吸收人员,裂变式发展下线,参与人员多,蔓延速度快。四是诈骗的对象比较特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这些群体平时上网少,受害人容易被犯罪分子“洗脑”,犯罪分子拿一些假的文件,做一些PS的图片,就信以为真,还拉别人加入骗局。五是社会危害大,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这些犯罪团伙骗的人多,动辄几万几十万,骗的赃款总量很多,对社会治安稳定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警方提示

警方提醒广大群众,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相关組织,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项目全都是诈骗行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外,按照法律规定,转发、鼓动、宣传民族资产解冻类相关信息,或组建相关微信群、招募会员、收取费用、非法聚集的,均涉嫌违法犯罪。因此,广大群众要牢记“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不转发”,增强识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投资要选择正规渠道,面对可疑并承诺巨额回报的所谓投资理财项目,大家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要认真甄别网络上和微信群里的各类所谓基金会、项目、APP等,切实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严防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避免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和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诈骗工具。

猜你喜欢
犯罪团伙信群犯罪分子
失范理论视角下基于微信群的家校互动
无限追踪
拜访朋友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圈”言“群”语,如何把握法的边界
浅谈自首制度
“租用儿童盗窃”痛点何在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第200位驾到红包漫天的狂欢夜!
谁是主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