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写作中的犯避技法

2019-11-26 13:37胡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芭蕉扇铁扇公主牛魔王

胡敏

内容摘要:犯中见避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叙事文体中运用,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更生动形象地刻划人物形象,更深刻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写作 犯避

在许多古典小说名著中,经常有“三”次(甚而多次)重复出现的情节,《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西游记》中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水浒传》中有“三打祝家庄”;《红楼梦》中则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是运用了我国古典文论中“犯中见避”的技法。所谓“犯”,指的是素材的雷同,情节的重复;所谓“避”,则是写事物的不同,做到同中见异。“犯中见避”,就是把雷同的事物写得不同,重复的情节写得有所变化,达到重复中不重复,于重复中求变化。

“犯中见避”技法在小说写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在不同作品、不同故事情节中,它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各具特点,各呈其妙的,但却都是有同有异,同中求异的。

《红楼梦》中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事件相同:都写了刘姥姥进府的事;但每次刘姥姥所见所闻,却大不相同,从而揭示了这个簪缨之族的发迹兴盛与危机衰败的历史。“一进”时,由于是初进,刘姥姥只是浮光掠影地瞥见了荣府风貌一角,还看不清其“庐山真面目”,“二进”时,作者便借刘姥姥的目光,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贾府的豪奢排场的场面,暗示其貌似“鼎盛”实则危机四伏的发展趋势,而到“三进”时,贾府已是登高跌重,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原来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的凤姐,此时却不得不反向她求援了。因此,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叙述描写,尽管每次事件相同,但通过刘姥姥的不同见闻,深刻地揭示各异的内蕴。刘姥姥实际上是作为荣府兴衰起落的历史见证人出现的。可以说,她三进荣府,事件相同,含蕴有异,这是“犯中见避”的—种形式。

《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的情節。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稀世之才”孔明出山鼎助共振兴汉室。三次求访,事件是相同的。但每次往“顾”时所遇见的人物各异:“一顾”时所见的是孔明之友;“二顾”时冒着朔风瑞雪、天寒地冻,遇到的除了“卧龙之友”外,还有诸葛均、黄承彦。作者让这些山野隐士穿梭登场,每逢—人,都把来者的容颜、服饰、风度、才识,作了详细介绍,以此来虚拟孔明其人,起了充分地渲染烘托孔明才貌学识的作用。直到“三顾”时,还几经周折,才总算见到了孔明本人。因而,虽说“三顾”的事件性质、目的是相同的,但由于每次往顾时所遇上的人物各不相同,这许多陪衬人物形成了主人公孔明出场的神秘气氛,构成情节的曲折与波澜,从而更鲜明突出地刻画了孔明的艺术形象。这是“犯中见避”手法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一个范例。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写的是唐僧师徒受阻于八万里火焰山时,孙悟空想向铁扇公主罗刹女借芭蕉扇来扇灭烈火。“三借”事件是相同的,情景也大体相似,然而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却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的对立人物性格特点也在这斗智斗勇中得以充分表现。“一借”时,悟空以礼相待,求扇不得,便变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里,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借的却是把假扇;“二借”时,悟空变作牛魔王,骗得了真扇,无奈不懂得使扇口诀,又败下阵来;“三借”时,却是双方智勇相斗,骗中有诈,牛魔王变成猪八戒,从悟空手里夺回芭蕉扇。随之一场恶斗,孙悟空在天神帮助下,终于“借”得了真扇,扇灭了火焰山。就这样,在相同的借扇事件与情景中,由于采用了变化莫测的斗智斗勇形式,充分揭示了孙悟空的机敏勇敢的性格,也表现了罗刹女、牛魔王等狡诈善变的伎俩。这是“犯中见避”技法中较为复杂也最有特色的一种形式。

以上三例,不难看出:“犯中见避”技法的运用,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更生动形象地刻划人物形象,更深刻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它能成为古典小说以至当代小说中一种常用的手法。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芭蕉扇铁扇公主牛魔王
牛魔王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我是小小铁扇公主
猪八戒巧遇牛魔王
对牛弹琴
钻进蒋介石腹中的“铁扇公主”